加装的电梯以电梯间为中心,增设三条分别连接三栋大楼的廊桥。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廖靖文
“以前上楼要爬10分钟,现在坐电梯1分多钟就能到家,我90多岁的老母亲终于能轻松下楼了!”住在广州市越秀区人民街道大德中社区的蒲先生感慨地说。一个多月前,濠畔街74、76、78号这三栋建于20世纪80年代的老楼宇成功加装电梯,困扰居民多年的“爬楼难”问题得到彻底解决。这一民生工程的落地,正是人民街道大德中社区党委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创新“党建+”模式破解老旧小区改造难题的生动实践。
跟普通老住宅楼不同,濠畔街74、76、78号三栋大楼产权结构复杂,存在私房、房管局公房、企业单位房等多种产权性质并存的局面,要形成加装电梯共识并非易事。住户中60岁以上老人占比高达80%,老年人上下楼困难,加装电梯需求迫切。
面对这一民生难题,大德中社区党委成立由楼长、党员先锋、居民骨干组成的工作小组,利用清晨居民出门前、傍晚下班回家后等黄金时段,深入三座老旧楼栋逐户上门走访,详细记录居民的基本诉求、担忧顾虑等信息。“小组成员和居民一起召开议事会,一一解答疑惑。”大德中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邓月冰说,工作小组用1000多条微信消息、500个答复,让100多件居民加装电梯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得以圆满解决,切实将“民生愿景”转化为“幸福实景”。
由于大楼院内空间有限,加装电梯实施单位建议三栋大楼合建一台电梯,并以电梯间为中心,增设三条分别连接三栋大楼的廊桥。“1个电梯服务3个楼梯间单元,这样投入的钱会比较少。”电梯加装志愿服务队队长周子程说。
在方案推进过程中,社区党员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针对低层住户担心的采光、通风等问题,党员志愿者反复调整设计方案,采用透光材质减少遮挡,并承诺加强隔音措施。社区党委先后召开四次协商议事会,及时答复微信群提问,确保沟通“不打烊”。经过持续不断的沟通协调,原本对加装电梯存在分歧的居民逐渐凝聚共识,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参与”,为工程实施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记者了解到,在电梯加装工程实施阶段,“大德电梯加装志愿服务队”发挥了重要作用。这支由社区党委培育的队伍成员来自不同年龄、不同行业领域,均具有成功推动所在楼栋加装电梯的经验,熟悉政策条件、申报流程及材料准备,可为有需要的业主提供精准指导,助力少走弯路。据悉,“大德电梯加装志愿服务队”充分发挥专业优势,指导加装电梯筹备组召开开工注意事项会议,全程参与施工监督,确保工程安全规范。
人民街道党工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大德中社区通过党建引领、党员带头、多方参与的工作模式,不仅解决了居民的实际困难,也为广州推进老旧小区改造提供了有益借鉴。
(编辑: 吴嘉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