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永庆坊。(资料图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吴子良摄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杜娟
名城保护既能留住“乡愁记忆”、守护“城市根脉”,更是强化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金钥匙”。昨日,广州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全运年看广州系列发布会——广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相关情况新闻发布会”,会上介绍了不久前获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复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广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保护规划》)特色和亮点,以及广州以承办第十五届全运会为契机,打造的一批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典范区域和精品项目。
彰显“最广州”“最岭南”“最世界”文化风采
据介绍,广州统筹谋划、一体推进《保护规划》编制、政策法规制定、精品项目实施等工作,全面系统推进历史文化遗产活化利用,厚植精神沃土,改善人居环境,培育新兴业态,彰显“最广州”“最岭南”“最世界”文化风采,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
《保护规划》从全球全国视野系统梳理广州在中华文明发展脉络与世界文明交流进程中的重要地位,提炼总结广州五大历史文化价值和六大名城特色,提出保护市域“山、水、城、村、田、海”的整体空间格局,构筑“一江一河一城九区”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总体结构。
近年来,广州以承办第十五届全运会为契机,将历史文化特色与全运会品牌形象相结合,通过文化挖掘、品质提升,打造了恩宁路、泮塘五约、北京路、沙面等一批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典范区域和精品项目。
例如,花都塱头古村乡村振兴项目,今年5月在第19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亮相;恩宁路、逢源大街—荔湾湖2片街区保护利用做法入选住建部第一批经验清单并向全国推广。2024年,恩宁路永庆坊全年营业额2.26亿元,同比提升22%,客流量达2031万人次,同比提升5%,成为广州极具吸引力的热门打卡地,跃升为城市文旅新地标。
广州市越秀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颜强表示,《保护规划》的批复公布,将作为越秀名城保护的纲领,越秀区将探索名城保护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利用是最好的保护,要高效利用既有资源,激活文旅+、金融+潜能。
荔湾区副区长黄健明表示,荔湾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活化利用工作得到中央、省、市大力支持,在中央资金、专项债、市财政资金申请工作给足改造“底气”。接下来,将进一步发挥荔湾历史文化资源优势,深入贯彻落实名城保护规划,以各类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为抓手,推动荔湾从老城市新活力“首提地”向“引领地”迈进。
专家说
广州如何探索超大城市历史文化名城治理路径?听听专家怎么说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党委副书记、副院长,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 李迅
构建全域全要素保护体系
广州名城保护工作一直位于全国第一方阵,是保护理念方法探索和政策试点创新的前沿先锋,新版《保护规划》也延续了“开拓创新,特色鲜明”的特点,在实践中开展了诸多全国领先的经验探索。
《保护规划》坚持整体性和系统性保护理念,加强历史城区周边山水环境的研究,彰显“青山半入城、六脉皆通海”的山—城—江空间脉络。创新历史城区功能提升路径,让历史城区成为承载“老城市新活力”的典范地区,挖掘历史城区千年层叠的历史信息,成为焕发空间新活力的源泉,以微改造等绣花功夫开展沙面、恩宁路、新河浦等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更新,让最有广州文化魅力的空间场所可以承载最国际化、最具活力的文化交往,为其他历史城区和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提供了成功经验。
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历史文化名城研究所所长 孙永生
坚持文化引领城市发展 探索数智技术赋能多规合一
由古至今,广州的城市空间战略布局,都体现了文化与自然协同发展的山水营城理念。从古代“六脉皆通海,青山半入城”,到2000年战略规划的“山城田海”,再到面向2035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一脉三区、依山达海、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化”开发保护总体格局,以珠江水系为脉络,形成北部山林生态区、中部沿江都市区、南部滨海新城区三片区域,推动山水连城、融湾入海。
广州的《保护规划》是与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同步编制的,其核心内容纳入市级国土空间规划。广州还实现各类历史文化遗产共17类、48项名城专题数据矢量化,纳入市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作为规划管理的依据,实现“一键审查”,为规划设计和行政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此外,探索运用遥感测绘、传感网络、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数智技术,实现遗产智慧化监管、交互展示。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名城分院副总规划师 汤芳菲
把历史文脉“亮出来” 把历史文化空间“用起来”
我们在本次规划中通过加强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推动城市的高质量发展。
把城市厚重的历史文脉“亮出来”。例如挖掘珠江文化带的海防江防、商贸运输、工业发展形成的不同时期遗产,梳理历史城区两千多年沉淀的城墙遗址、历史水系、人文故事,在未来的城市更新中做好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并且通过公共空间设计、历史信息标识等方式把广州的文化底蕴更好地彰显出来,形成市民可感知可体验的人文空间。
把多元的历史文化空间“用起来”。我们这次不仅是名城保护的宏观系统谋划,也在具体的街区和建筑保护利用行动上做了很多探索,加强政府导向,支持广大业主和市场力量,参与到建筑的保护修缮和活化利用中,支持发展创意创新等新功能,探索传统建筑宜居水平的改善,让历史文化遗产更多地融入到广州人的日常生活当中。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教授 张春阳
“分级+分类”精细化管控 保护利用传统街巷
广州传统街巷作为线性城市公共空间,与岭南地区气候特征、河涌水系、商贸文化及居民日常生活联系紧密,是城市历史文脉和市民集体记忆的重要载体。我们在保护规划中对传统街巷进行了“分级+分类”及鼓励活化利用的保护策略探索。
依据不同类型传统街巷的历史文化价值、整体风貌、现状尺度、界面特征等因素将其分为三级,落实各类型街巷的整体保护、协调保护、底线控制的三级保护策略,制定类型分级保护指引,明确不同类型街巷的保护重点与控制要素,避免城市更新中的类型混杂与特色消解。例如,对一级骑楼街的保护,强调保护骑楼街风貌的连续性和整体性,严格保护骑楼街走向、高宽比、断面形式、特色界面、建筑单元的面宽韵律等。
(编辑: 广州网 龙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