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专员上门为企业解难题。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肖桂来
盛夏的广州番禺,浩洋股份演艺灯光智能制造基地内机器轰鸣,一片热火朝天。不久前,这个曾因验收流程复杂而影响竣工投产的重点项目顺利揭牌启动,为番禺演艺灯光产业升级按下加速键。
看着首批设备开足马力赶制订单,该公司副总经理毛杰悬着的心终于放下:“若项目没法按时验收,损失难以估量。面对困局,番禺企业建设服务中心项目专员带着十多个部门现场办公,一个月就完成了所有验收!”
企业筹建遇“老大难”
专员上门解燃眉之急
时间拨回数月前,毛杰的焦虑几乎写在脸上。浩洋电子新建的智能制造基地原定今年5月投产,却在施工关键期遇到水电、燃气、道路等配套设施投用计划不确定的困境。“如果这个难题不及时解决,整个投产计划将被打乱。”他坦言。
转机来自番禺区企业建设服务中心。获悉企业困境后,中心专员立即联同住建、交警、供电、供水及属地街道等部门启动“三个一”服务——见一次企业、去一次现场、开一次协调会。他们直接对接企业董事长、项目经理和现场负责人,将问题清单摆在桌面上。
“中心联合石碁镇等十多个部门现场办公,围绕验收流程提供‘一条龙’服务。”毛杰指着崭新的厂房感慨,“原本以为验收要三个月甚至半年,结果一个月就搞定了!”这不仅让基地如期投产,更为企业抢出三个月生产时间,增加近千万元收入。
浩洋电子的案例,正是番禺区创新推行的“一项目一专员一档案”服务机制的缩影。该机制为每个重点产业项目配备专属“管家”,建立动态档案,清晰标注从拿地到投产的每个关键节点、责任部门与解决时限。
“以前是企业追着部门跑,现在是专员带着部门跑。”毛杰的感慨点出了服务逻辑的根本转变。如今在番禺各重点产业项目工地,带着问题清单奔走的“项目管家”已成常态,背后是一套打破部门壁垒的“保姆式”服务体系。
“四个一”机制攻坚
智造园区跑出加速度
服务模式的创新不止于个案。在狮子洋智造创新园,区企业建设服务中心坚持“四下基层”,在深入一线走访企业过程中发现不少入驻企业项目筹建初期面临要素协同低效、配套建设滞后、审批手续繁杂等痛点堵点,立即设立先进制造业企业组建服务“现场办公处”,组建服务团队,推行“四个一”工作机制,即一周一协调、一小时预约服务、一项目一专员、“一站式”服务,驻扎攻坚产业建设一线,为投资项目尽早动工达产铺设快车道。
具体而言,番禺区建立区领导双周调度、办公处总指挥周调度、中心日常调度的“三级”机制,问题清单编号督办。快速解决了奥迪威、耐雪等项目的临时用地租赁,世通精工施工路口开设等诉求,今年已协助园区23个项目完成土地交付。
针对专精特新企业集聚区二期“地块小且分散”的特点,专员主动谋变,积极联动住建、规资等部门以及区属国企番盈新投资有限公司推广“联合开挖基坑”建设模式。入驻企业环峰能源相关负责人对此深有体会:“专员带着个性化方案上门讲解,促成我们与蔚莱项目联合施工。”此举为两家企业各增加300平方米地下室,节约造价200万元,压缩工期约40天。
打造“一小时预约、一站式服务哨站”,将房地产领域试点的“即办即领+送证上门”模式延伸至工业项目。广州市一变电气设备公司负责人拿着现场核发的施工许可证感叹:“以前跑多个部门,现在工作人员上门当场发证,让我们能更早投入建设!”
全周期服务生态
为高质量发展添动能
这种贴身服务已从个案沉淀为番禺产业服务的底色。番禺区党员干部将“我为企业发展办实事”作为重要抓手,带着情感深入发展一线,对企业多样化、多方面的深层次需求把握准确、回应及时、解决到位,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提升企业服务品质。
作为全区产业项目建设的专业协调机构,番禺区企业建设服务中心提供从招商引资、企业组建到项目建设、竣工投产、达产完善配套的“全生命周期”服务。目前,狮子洋智造创新园入驻的69个项目中,已有19个项目竣工投产,28个项目动工建设,整体动工、竣工率超68%。
一张动态表单精准导航,一名专员全程守护,一套机制破除梗阻——番禺以“小切口”改革破解企业筹建“大难题”。当“项目管家”成为标配,“竣工即投产”从愿景走向现实,一套全周期服务生态,正为这片热土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新动能。
(编辑: 吴嘉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