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规落地后,不少商家以“3C认证”作为卖点来宣传。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张慧琪、周伟良
自6月28日起,旅客被明确禁止携带无3C标识、标识模糊或属于官方召回范围的充电宝登乘国内航班。记者调查发现,禁令之下,在线上线下的销售渠道中,无3C标识的充电宝产品并未绝迹,而线上平台部分带3C标识产品的售价甚至较往年翻倍。
此外很多市民关心,手中存留的“无证”充电宝,除民航外,搭乘其他交通工具是否有限制?公众该如何判断手中充电宝的安全性?闲置充电宝又该如何处置?这些关乎消费者切身利益的疑问亟待解答。
商店里,带3C标识的新规充电宝受到消费者青睐。
线下市场
“无3C”充电宝仍有流通
尽管市场监管总局早在2023年就公告要求,自2024年8月1日起,未获3C认证的充电宝不得出厂、销售、进口或经营使用,但记者在市内部分线下市场发现,未获3C认证的充电宝产品仍在流通。
在越秀区万菱广场的一家数码产品店,面对顾客关于3C标识的担忧,商家承诺“产品都是合格的”。记者观察到,该店内部分充电宝并无3C标识,当记者追问缘由时,商家仅重申“产品合格”,未予正面回应;相比之下,另一家数码店则在店内展示“本店移动电源具有国家3C认证,可上飞机”的醒目宣传语。一位店员自信地表示,店内所有充电宝均有3C标识,“若发现无标识产品可赠送”。
在新亚洲国际电子科技城里,则是另一番景象。在一家主打充电宝出口的店铺,店员明确告知,其产品均无3C标识。“国外客商只看CE标(欧盟合格认证)就足够了。”对于无3C标识产品能否在国内合法销售,该店员称“目前仍可继续售卖”。
线上平台
部分新国标产品涨价
随着民航新规实施,充电宝市场迎来一轮“换新热”。不少消费者注意到,电商平台上的新国标充电宝价格有上涨现象。记者调查发现,某平台在售的3C认证大容量充电宝价格区间为80元~200元,个别产品调价幅度较大。以某品牌10000毫安产品为例,其售价从原先的145元飙升至289元,涨幅接近100%,商品页面更是醒目标注“新国标3C认证”。
在另一个二手平台,记者发现有较低价的二手充电宝在售,商家打出“超便宜”“批发”等促销语吸引消费者。有商家表示,这些无3C认证的充电宝虽然不能带上飞机,但其他场景下仍能够正常使用。
市民出行
“无3C”仍可进地铁、高铁
面对市民“手头上无3C标识的充电宝还能否使用”的疑问,市场监管总局明确表示,未被召回的充电宝能够继续使用,但在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要遵守相应规定。
记者近日在广州乘坐地铁,携带了一个无3C标志的充电宝,并未受到制止。而此前广州地铁表示,根据限制性携带物品目录,锂电池单个额定容量值不大于2万毫安且数量不超过5个时,可以携带进站。
市民杨女士告诉记者,她近日乘坐高铁,安检处有检查充电宝,而她携带的无3C认证充电宝也能通过安检。据铁路部门此前规定,旅客携带充电宝进站乘车需满足两个条件,一是“标志清晰”,二是“单块额定能量不超过100Wh”(约相当于2.7万毫安时)。
如此看来,新规主要是对需要乘坐飞机出行的市民有影响。对于不能登机的充电宝,白云国际机场也提供免费寄存服务,两座航站楼均设有暂存点,7天内免费寄存,7天后视为自弃处理。
记者还了解到,充电宝上通常有一个可循环使用标识,其中的数字如果是“5”,则意味着它可以循环使用5年。
行业乱象
正极材料成“降本”重灾区
针对民航新规以及近期部分品牌充电宝因安全问题被召回等情况,真锂研究院创始人、首席分析师墨柯观察到,目前充电宝行业乱象往往出在正极材料上。
他指出,充电宝的核心部件是锂电池(通常称为电芯),而正极材料在电芯成本中占比高达30%~40%,是厂商降成本最可能“动手脚”的地方。他介绍,如果充电宝制造商选择价格更低的电芯来降本,电芯厂商在巨大的成本压力下,也可能在关键的正极材料上妥协,例如使用杂质含量高、纯度不足的次品材料。“这些杂质(多为金属元素)导电性强,极易在电芯内部引发微短路,导致局部过热。”
墨柯表示,若热量无法及时散发,便会引发充电宝电池鼓包,严重时可能导致热失控,最终引发燃烧或爆炸。“3C标识认证实际上也是从政策层面对这些问题进行规范,减少安全隐患。”
但他也认为,近期的问题产品召回事件以及乘机“3C认证”要求,对充电宝行业而言其实是好事,将加速行业洗牌。“这不仅提升了消费者对3C认证的认知,也揭露了行业在成本压力与安全底线之下所面临的挑战。”
专家
鼓包、过热是“危险信号”
市民如何判断手中的充电宝是否安全?作为长期专注锂电及新能源产业研究的专家,墨柯提供了直观的安全判断方法:“一是看是否鼓包。一旦发现充电宝外观鼓包,必须立即停止使用;二是看是否异常发热。如果使用时感觉充电宝格外烫手,表明其存在热失控风险。若冷却后复用仍迅速过热,则基本可判定该产品存在严重安全隐患,不可再用。”
对于废旧、闲置充电宝的处理,墨柯建议,消费者不要着急丢弃这些充电宝,因为锂电池含重金属,随意丢弃可能会造成环境污染。“可将闲置充电宝安全存放一至两年。锂电池会缓慢自放电,待其电量完全耗尽至无法再充电时,其状态相对稳定安全。”
墨柯建议,相关部门可建立专项回收机制,将大量存在安全隐患的充电宝交由专业机构统一处置或置换。他表示,单个充电宝体积小、回收价值低,其回收体系目前还不够完善。“如何在规范框架下实现健康发展,将成为充电宝行业面临的重大考验。”
如何安全携带、使用充电宝?
●搭乘飞机时,购买新国标充电宝产品可正常登机。
●搭乘高铁、地铁时,手头未被召回的充电宝仍可使用,但携带数量和容量应遵守相关规定。
●留意充电宝可循环使用期限,定期观察外表,一旦鼓包、过热立即停用。
●闲置充电宝不随意丢弃,安全存放待其电量自然耗尽。
●寻找专业回收机构处理。
(编辑: 吴嘉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