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天下的广州。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苏俊杰 摄
刚刚闭幕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把“美丽”作为现代化人民城市的建设目标之一,着力建设绿色低碳的美丽城市。十五运会脚步日益临近,广州在建设美丽全运、打造美丽中国城市样板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效?记者从昨日广州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的全运年看广州系列发布会——美丽广州建设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今年上半年广州环境质量保持稳定、全面达标,空气质量继续在九个国家中心城市中保持最优,美丽全运、美丽广州建设也亮点纷呈。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杜娟
空气质量 上半年优良天数165天
广州市生态环境局一级调研员(市管)、市执委会综合保障部常务副部长郑则文在发布会上介绍,今年1—6月,广州空气质量优良天数165天,占比92.3%,PM2.5平均浓度为23微克/立方米,继续在九个国家中心城市中保持最优。地表水环境质量持续向好,20个国考、省考地表水断面水质全部优良,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100%稳定达标。土壤环境质量稳定,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有效保障。医疗废物100%安全处置,全面推进源头减量、资源再生、无害处置、风险防控、全民“无废”五大行动。全市声环境功能区夜间达标率达到国家要求。
此外,财政部、生态环境部“2025年中央财政支持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项目竞争性评审结果”于近日公示结束,广州市生态环境局和财政局联合申报的“广州市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项目”以全国第3名的优异成绩成功入选。作为广东省唯一入选的地市,将获得不超过12亿元的中央资金和4亿元省配套资金补助,这是对广州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的激励,也是对建设美丽广州打造美丽中国城市样板的强大支持。
生态治理 打造智慧高效“生态大脑”
郑则文表示,全力推进美丽广州建设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重要任务。接下来,我们将继续深入贯彻市委“拼经济、保安全,办全运、提品质”工作部署,以打造美丽中国城市样板为统领,抓好四方面工作:
持续推进《美丽广州建设规划纲要》编制,为科学统筹美丽广州建设工作提供纲领性文件,继续推动南沙等地美丽单元的投融资项目签约落地,落细落实全运会生态环境保障措施,打造美丽全运。
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坚持结构调整和污染治理并举,坚持以控制PM2.5为主线,强化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强化面源污染防治,全力完成全运会空气质量保障目标及省下达的环境空气质量改善目标。
全力推动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全面强化源头减污,深入开展入河入海排污口监督管理,综合整治重点区域一级支流,全域推进珠江水系整治,强化跨界联防联治,进一步推动我市美丽河湖精品体系建设,探索超大城市美丽河湖建设实践模式和实施路径。
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健全环境信用管理、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推进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做好环评服务保障。推广无人机、无人船等新质生产力在生态环境领域应用,健全“天、空、地、海”立体物联感知“一张网”,打造智慧高效“生态大脑”。
亲水乐水 11条绿美碧带完成市级评估
广州市水务局副局长陈建余在发布会上介绍,截至目前,广州市已累计建设碧道1456公里,11条绿美碧带完成市级评估,水环境质量显著提升,为市民提供了更多亲水乐水的休闲空间。
在碧道建设中,广州打造了一批融合优秀传统文化的标志性碧道节点。如天河区紧密结合岭南园林文化和龙舟文化,在猎德涌碧道重现“猎德通津,玉带缠腰”的秀美景色,以青石板路、廊桥、堤岸文化栏杆、景观花池、猎德龙舟、猎德鼓等文化元素,形成了“猎德八韵”系列特色景致,包括表现昔日猎德村龙舟庆典场面的“碧波争渡”,以猎德村千年古树为载体,营造滨水树影氛围的“榕影画堤”,以猎德村复建祠堂为载体打造传统文化教育基地的“古祠醉影”等。同时依托碧道建设,因地制宜打造浅滩、湿地等多样化河涌环境,为市民朋友提供了水清岸绿、白鹭纷飞的滨水生态空间。
“在碧道建设基础上,我们进一步统筹生态、安全、文化、景观和休闲功能,升级碧道打造绿美碧带。”陈建余说,“并以碧带为纽带,串联沿线文旅、运动、商业等资源。”
其中,荔湾区驷马涌—荔枝湾涌碧带深度融合历史与生态,打造了一个历史文化水长廊兼具滨水休闲功能的城市亲水水岸空间。
城园融合 织就“一万公里慢行游憩空间”
绿美成果如何直抵人心,转化为市民可感可及的幸福生活?广州市林业和园林局副局长阮琳介绍,绿美广州建设核心目标就是提升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截至目前,全市建成了1516个各类公园,542.8公里森林步道、近4000公里绿道,编织成“一万公里慢行游憩空间”。除了系统构建“城园融合”的绿色基础设施体系,编织成“一万公里慢行游憩空间”外,广州还着力推动“生态+”深度融合,打造丰富多元的绿色生活场景,引入全地形运动公园、山地自行车赛等新业态,让市民在家门口就能体验户外运动的激情。
激活乡村文旅产业。莲麻小镇、天人山水、增城永宁的古树群落,这些家喻户晓的“绿美点”不仅保护了生态,更成为承载乡愁、体验文化的热门目的地,直接带动周边乡村旅游收入显著增长。
各区亮点 美丽细胞、美丽工程相继落地
美丽广州、美丽城市建设,各区如何推动、落地?
作为广州市“打造美丽中国城市样板投融资战略合作暨首开示范项目”,黄埔区迳下村的美丽蜕变为探索打造美丽中国城市样板贡献出黄埔力量。广州开发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黄埔区龙湖街道党工委书记姚锦全介绍,迳下村高标准建设,打造智慧宜居未来乡村。创新农房建设模式。引入新型建筑工业化技术,通过MIC(模块化集成建筑)模块化建造,可实现“像造汽车一样造房子”,预计节省工期50%以上,用工量减少60%以上,建筑垃圾量降低70%。改造完成后,村民住宅将从512栋压减到282栋,预计今年三季度基本完成建设。
花都区赤坭镇作为美丽中国先行镇的建设也备受瞩目,花都区副区长麦韶明介绍,赤坭镇着力做好污染防治文章,在创建美丽环境上作示范。打造赤坭新质生产力产业园,全力竞逐光伏、新能源、低空经济三大赛道,广东省新能源循环经济零碳智慧产业园区、低空保障基地等一批重大项目相继落地。
增城区副区长罗迎介绍,增城区系统推进“绿色发展富饶美—污染防治清洁美—生态护育自然美—环境安全智慧美—示范样板特色美—全民行动风尚美—组织保障韧性美”七美增城建设。另一方面,基于“美丽细胞”生态环境现状,结合增城城乡融合、产业融合等发展条件,谋划实施一批美丽工程。目前,已系统谋划包括美丽乡村、绿美广州生态建设等151项美丽工程。
数读
美丽广州建设
92.3%
今年1—6月,广州空气质量优良天数165天,占比92.3%,PM2.5平均浓度为23微克/立方米,继续在九个国家中心城市中保持最优。
1456公里
截至目前,广州市已累计建设碧道1456公里,11条绿美碧带完成市级评估,水环境质量显著提升,为市民提供了更多亲水乐水的休闲空间。
1516个
截至目前,全市建成了1516个各类公园,542.8公里森林步道、近4000公里绿道,编织成“一万公里慢行游憩空间”。
(编辑: 吴嘉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