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

新闻动态 媒体评论

短视频不能烂在剧本上

www.guangzhou.gov.cn2025-07-18 17:48:19来源: 广州日报

聚焦摆拍、编造、仿冒、低俗、炒作等突出问题,网信部门持续开展“清朗·整治短视频领域恶意营销乱象”专项行动,严处一批短视频账号。

从第二批典型案例通报情况看,各类突出问题都指向一个共同的对象——剧本。短视频的灵魂是剧本。如果落入俗套的剧本夹杂着不实内容,甚至包藏着扰乱公共秩序的祸心,那么遭受网友嫌弃或平台封杀是迟早的事。尤其是编造悲情剧本、虚夸经历资历、冒用他人身份吸粉,借公众信任之善意、无底线地收割流量,更是理应遭到唾弃。

这是“人设摆拍”的错吗?其实未必。我们在公共场所常见的反诈宣传短视频,也常常出自摆拍与演绎。剧情设计越是巧思满满,演员表演越是活灵活现,反诈宣传就越是深入人心。所以,问题不是出在摆拍上。未经标注、虚假摆拍,才会触碰红线、受到追责。那些公然违法违规的,如内容出现《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中的禁止类型,监管部门就会视情节予以处罚。

那么,谁该对标注“虚构演绎”这个动作负责呢?除了短视频制作者之外,平台作为网络信息安全“守门人”,负有很大的治理责任。如果未标注的短视频上线发布,平台会被推定存在误导故意,加重承担法律责任。而对问题短视频未及时删除、屏蔽、断开链接的,平台还要承担连带责任。所以,此次公布的第二批典型案例,实际上是给各个平台提了个醒:后续要认真检视,究竟哪些机制未理顺,问题发生在哪个环节上。

好剧本的确需要好机制、好算法来保障。一则,能正向筛选。避免仅以点击量、评论数、完播率作为算法推荐的主要指标,要让优质内容占领注意力的高地,否则就会出现越虚假越围观、越离谱越推荐的恶性循环。二则,能精准识别。因为热点事件和人物更容易获得流量,所以也容易成为短视频虚假关联、演绎的素材。核准“当事人”身份是平台打假的关键。对短视频来说,当过度营销的倾向被有效遏制,当被假剧本侵染的土壤恢复健康,优质的内容就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编辑: 广州网 龙煜)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