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5热线自设立以来,为群众提供了线上反映问题、解决问题的渠道,成为各地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好帮手。但在具体的运行管理中,也存在一些痛点问题,群众诉求被“一转了之”就是其一。(7月10日《半月谈》)
曾有基层工作者自嘲,眼下一些群众将12345平台当作“许愿池”——各种不合理诉求就如硬币一般袭来。可自身既无法解决(权能错配),又得罪不起(绑定考核),实在苦不堪言。基层变成“万能承接方”的背后,其实仍是属地管理被滥用问题未解。
现实中,本意是层层压实责任的属地管理,却在实施的过程中“走形变样”,成了“层层转嫁”,转来转去最后还是转到基层头上,基层不仅被迫成了“万能工具”,也承担着“无限责任”。然而,看似“万能”的基层,有可能是“万万不能”。这主要体现在“只给属地管理,不给属地权力”上。尤其是一些涉及跨区域、跨层级协调的诉求,基层既无相关资源、专业能力,也无调度之权,事情自然难以有效解决。还有一些本该由职能部门办理的诉求事项,结果上级一句“属地管理”,就让诉求踢了一圈又回到原点。诉求成“诉球”,群众很反感,基层很无力。
破解12345工单往属地“一转了之”难题,一方面要让“属地管理”回归正轨,进一步明确权责边界。遵循“分级负责”原则,切实深化权责清单制度建设,厘清权责归属,避免出现“基层负责到底”“出事基层负责”等情况。另一方面,要为12345热线提质增效,强化诉求精准分办。在明确“权责对等”的前提下,根据具体情况精准交办给不同职能部门,“该主办的要主办,别让基层无辜顶上”。如此才能进一步提高办事效率和结办成效。此外,不妨向科技借力,正如眼下多地让12345热线接入DeepSeek等人工智能大模型,有效提高受理能力之余,更让数据“开口说话”,挖掘高频诉求背后的共性问题,推动从源头上解决问题,实现“未诉先办”。
其实,12345平台被误当“许愿池”,也能反向证明群众对其工作的肯定。只是,有必要尽快打破这一美丽的误会,让群众明白12345所扮演的角色定位。比如加强对12345热线功能作用、典型案例等宣传,从而引导群众和企业更好地使用热线,而非“许愿”。同时,对于一些恶意投诉、不合理诉求,也要进一步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别让基层困在“还愿”里。
(编辑: 吴嘉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