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日报评论员张冬梅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健全“高效办成一件事”重点事项常态化推进机制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进一步优化政务服务、提升行政效能,健全常态化推进机制作出部署。(7月8日新华社)
6月2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健全“高效办成一件事”重点事项常态化推进机制。此次《意见》从加强重点事项清单管理、推动重点事项常态化实施、拓展“高效办成一件事”应用领域、强化组织实施四方面部署了16条举措,标志着“高效办成一件事”重点事项正实现从“试点探索”到“制度定型”、从“攻坚突破”到“长效运行”的根本性跃升。
服务多跑路,办事少跑腿。事实上,企业群众要办的“一件事”,从政府职能角度来讲,常常是多个部门分办的多个事项。因此,“高效办成一件事”本身就是政务服务理念转变的体现,明确了“一件事”的基点是以群众、企业为中心。但现实中,信息壁垒导致群众“不知问谁、反复跑腿”,“流程孤岛”造成“材料反复补、部门来回跑”等种种问题依然存在。常态化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就是要让营商环境优化更加具体可感,让企业群众的获得感、满意度拥有更坚实的依托。
除了秉持用户思维、创新服务范式,此次《意见》还重点强调“常态化推进”,明确推动重点事项清单管理和常态化实施,在更多领域更大范围加强部门协同和服务集成,有助于加快从“能办”向“好办、易办”转变。具体到实践中,有必要做好加减法,算好长远账。
加什么?提升办事体验。比如,通过预约分流、错峰服务、潮汐窗口等方式动态调配服务资源;全面落实首问负责、一次性告知、限时办结等制度;充分利用政务服务“好差评”系统、“办不成事”反映窗口等渠道,从“小切口”着手拉升办事体感。服务扩围增效。譬如,聚焦高频事项,鼓励探索建立特色事项清单;丰富应用场景,稳妥有序推进“人工智能+政务服务”;探索“高效办成一件事”向“高效办成一类事”拓展,开展特定人群、产业链发展等“一类事”集成服务。对准多层次多样化的办事需求,通过动态更新重点事项总体清单、年度清单等,不断增强企业群众的获得感、满意度。
减什么?既需要思维层面清障,也需要技术层面优化。先说前者,只有树立一盘棋系统观念,跳出各扫门前雪的窠臼,打破部门、条块分割等壁垒,才能在行动上协同、在资源上共享、在业务上互补。细到基层报表数据“只报一次”、涉企行政检查事项“一件事”集成,都是常态化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的题中之义。再看后者,进一步减环节、减材料、减时限、减费用……全周期、全方位“减负”大有可为。从“串联”到“并联”、从“多窗”到“一窗”、从“多表”到“一表”,破除层层审批的繁文缛节,更好地实现服务供给的精准匹配、办事流程的高效丝滑。
“加减”之间,“红利”释放。改革贵在久久为功,以常态化推进机制为抓手,推动“高效办成一件事”重点事项落地生根,以点带面、小步快跑,让企业和群众感受到政务服务触手可及的便捷、精准直达的效率和高效办成的质感,方能以便民利企新高度书写发展新篇章。
(编辑: 广州网 龙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