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短视频和直播的兴起,一些“网红医生”借机敛财让医疗健康科普变了味、走了样。国家卫生健康委提醒,这些行为严重违反了互联网诊疗管理和广告管理相关法律法规,请大家不要轻信,防止上当受骗。
“网红医生”之伪,伪在何处呢?一类是真医生违规。有的宣称是三甲医院专家,挂号收费链接却是私营诊所;有的打着名医的招牌,与患者打交道最多的却是营销团队、医生助理。他们假借科普之名,行的却是违规导医导诊、高价开药之实。这类违规现象,又可分为两种。一者,违规首诊。就目前而言,互联网诊疗只开放了复诊服务。因为,行医讲究“视触叩听”或“望闻问切”。医生与患者没有面对面地接触,仅凭线上沟通就作出诊断,便会有误诊的风险。尤其是首诊,其诊断结论关系后续治疗,必须慎之又慎。二者,混淆咨询与诊疗。那些打着咨询服务旗号的网红医生,引流、带货、开药“一条龙”,实际上已经越界。
另一类是假医生坑人。一些博主穿上“医生”的“马甲”,明目张胆地挂羊头卖狗肉,把所谓的科普赤裸裸地当作一门生意。譬如,有的利用“医生”人设虚构剧情,卖的却是牛奶、维生素、洗衣液。有的“妇科医生”“骨科医生”“神经康复科医生”看似有身份认证,却在为男士T恤、美容产品、食用益生菌带货。
红线被反复践踏,便会以伪乱真。批量化、模板化地制造“网红医生”,背后是分工明确、话术成熟、高效运转的新型“网络问诊”体系,涉及公立医院医生、私营诊所、卖药团队、商业运营机构等多个主体。他们相互勾连、相互依存,可谓为害不浅。事实证明,平台监管的缺失,扰乱了网络生态,这才是部分“网红医生”借科普敛财的漏洞所在。
监管如何对症下药?一则,统一软、硬两方面标准。所谓硬标准,即资质方面的标准,指各平台审核认证医生身份的标准。所谓软标准,即内容方面的标准,指科普内容与执业领域须“对口”。二则,加强全过程监管。譬如,对寻医、问诊、取药的全过程设置严格审查程序;实时监控诊疗异常,畅通维权通道,用新技术持续提升就医体验。
(编辑: 吴嘉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