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广州人居环境持续优化提升。昨日中午,白鹅潭江面聚集了一大群白鹭,吸引市民游客驻足拍摄。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苏俊杰 摄
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的脚步越来越近,广州秉持“赛时为赛事,赛后为城市”的理念,高标准开展城市品质提升工作,统筹推进道路、园林、河道、街区、照明、市容、美丽乡村等8类项目,实现“办好一个会、提升一座城、彰显一座城、幸福一座城”。
今天起,本报推出“提品质迎全运”系列策划,深入一线报道城市品质提升工作的成果和亮点。目前,全市近300个项目已完成过半,预计8月31日前全面完工。广州将悉心打造“匠心工程”,焕新城市面貌,让城市宜居宜游水平再跃升,实现全运红利全民共享。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李天研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骆昌威(除署名外)
一河两岸,珠水流金。世界级城市往往拥有标志性的滨水空间,广州也不例外,珠江两岸是这座现代化国际大都市集中展示形象的重要“城市客厅”之一。在城市高质量发展和人居环境持续优化的背景下,市民对珠江两岸空间提出了新要求。
广州借力十五运会契机,实施珠江两岸环境品质提升工作,通过精准“体检”,根据问题“开处方”,着力打通断点、激活绿地、完善设施、彰显特色,采取微改造的方式提升公共空间品质,以“小切口”项目实现城市空间“大改观”。
找准问题 问卷“体检”回应需求
经过多年的城市绿道、碧道建设和环境品质提升,珠江两岸慢行环境虽已得到较大改善,但仍有不足。伴随着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和对健康生活环境的向往,市民对于珠江两岸慢行环境的高品质需求愈发显现。对标国内外优秀城市滨水空间打造案例,珠江两岸慢行环境尚有较大提升空间。
为积极营造健康运动氛围、提升生活场景,广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牵头,市城市更新项目建设管理办公室组织实施珠江两岸环境品质提升工作,以“微更新、深融合”为导向,持续优化珠江两岸慢行环境。
如何更准确、更精细地进行提升?前期通过市民问卷精准“体检”,珠江两岸空间提升聚焦于三大问题:道路环线不畅、慢行舒适度偏低、文化特色彰显不足。
项目设计方回应市民需求,从城市小空间着手,精细化推进公共空间品质提升:衔接城市慢行网络,打通局部慢行空间断点;提升重要节点,拓宽慢行空间;策划文化游径,增设人文设施。
项目围绕珠江两岸打造便捷、连贯的慢行网络,完善配套服务设施,逐步构建全民健身的滨水生活圈。同时,加强历史城区特色风貌塑造和城市功能完善,改善老城人居环境,提升城市精细化治理水平。近期工作围绕历史节点道路环境优化、桥下空间慢行贯通与沿江空间便民服务设施完善等关键环节,率先落地实施三项改造工程。
改造后的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旧址门前人行道得以完整贯通,显著提升通行连续性与安全性。
精准提升
“一劳大”旧址:让历史“可抵达”,让行走“不断线”
位于珠江南岸、滨江中路段的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旧址,是广州极具代表性的红色历史文化地标。然而长期以来,受限于历史建筑紧邻车道的空间压迫,该路段人行道出现“断点”,行人常被迫与车流共道,存在通行不便与安全隐患,更阻隔了群众与地标之间的文化连接。
本轮提升工程,聚焦“微空间治理+城市文化友好接入”两大核心,精准提出压缩车道、释放人行空间的策略。项目通过调整车道宽度(由3.5米减至3米),在保障交通安全的前提下成功“让出”约1米人行通道空间,并对通行界面进行铺装修复与界面优化。
改造后,人行道得以完整贯通,不仅显著提升了通行连续性与安全性,更让市民可以近距离、安全地走近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旧址,使历史文化“可抵达、可感知、可融入”。
改造项目对二沙岛桥下周边绿植进行系统优化与景观疏朗化处理,提升了空间通透感与生态层次。
二沙岛桥下:慢跑径打通断点,疏朗绿意伴人行
作为珠江慢跑环的重要节点,二沙岛桥下空间存在动线不连贯、绿化杂乱等问题。桥下区域原本仅具备基本通行功能,缺乏明确的跑步动线,周边绿植封闭郁积、视线遮挡,整体空间显得局促压抑、利用率偏低,既不宜行,也不宜憩,运动体验较差。
此次改造聚焦“打通动线断点、提升空间品质”两大目标,在桥下区域新增1.5米宽、总长达872米的缓震慢跑道,科学调整步道走向与铺装设计,有效衔接桥两端斑马线,实现跑步通道的全程贯通。
同时,项目对桥下绿植进行系统优化与景观疏朗化处理,提升了空间通透感与生态层次。原本闭塞的桥下灰空间,成为绿意流动、动线清晰、宜跑宜憩的滨水绿地空间。
中大北门:便民驿站上线,成为街头“能量补给站”
作为珠江南岸滨水慢行系统的重要枢纽节点,中大北门片区以往存在公共服务设施缺失等问题。毗邻中山大学主校区、连接滨江绿道与校园生活带,该区域人流密集,却缺乏可供停留、补给与交互的基础设施,跑者“无处停”、市民“无处歇”的问题尤为突出。
本次改造精准回应使用者多元需求,在广场新增便民“移动盒子”服务驿站。该驿站采用轻量级装配式设计,外观轻盈、结构灵活,在不占用永久用地、不干扰滨水景观的前提下,实现功能的深度整合与快速布设。
驿站内部集成储物柜、座椅平台、照明系统、应急设备等功能模块,外部配置廊架遮阴与夜间庭院灯光,形成一处“可停、可歇、可补能”的街区公共节点。立面与周边城市家具、景观铺装采用统一色系与材质,自然融入中大文化带语境之中。该驿站现成为串联珠江慢跑环的重要“中场站”,也是骑行者、市民、游客共享的街头“能量补给站”。
面对城市的快速发展,广州持续为城市人居环境提质把脉,用心回答建设人民满意的城市这个时代课题,加快建设有温度、有气度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编辑: 吴嘉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