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

新闻动态 媒体评论

孩子给课本“挑错”值得呵护

www.guangzhou.gov.cn2025-06-10 16:43:32来源: 广州日报

最近,一则“二年级男孩给语文课本挑错,人教社认真回信”的新闻刷屏了。

南京二年级学生常启鸣,在家预习课文《“贝”的故事》时,觉得有些不对劲——课本里“贝”的配图,怎么是一只单壳的螺?于是,在妈妈的支持下,其将此疑问发送给了人教社语文编辑部寻求解答。之后,编辑部不仅回信解惑,澄清了图为中国古代货币“货贝”,还认真接纳了小常增补注脚的建议。

在以前,课本在不少学生乃至大人眼里,都是“金科玉律”,不容置疑。遵从课本、听老师的话,这也是许多人童年的一种思维定式。但如今,像小常这样敢于给课本“挑刺”的孩子越来越多了:沈阳有学生指出英语课本上蜜蜂图实为食蚜蝇、上海小学生发现美术课本上“树叶”竟是古生物海百合、黄山一初中生发现历史地图的一位重要人物姓名出错……这些孩子不仅有发现错误的知识储备与主观能动性,更愿意鼓起勇气去写信、去质疑,这背后是好奇心在驱动,更是一种不盲从的精神在萌芽。而这,不正是教育理应呵护的初心吗?

与此同时,家长的态度和人教社的回信也特别“暖心”。常妈妈没有用“课本不会错”去敷衍孩子,而是成为孩子探索路上的引路人;人教社没有轻视“小孩子的问题”,而是以严谨态度释疑解惑,并接纳合理建议。这种“蹲下来对话”的姿态,传递给了孩子一种明确的正向反馈:你的想法很重要、你的思考很有价值。

从长远来看,呵护孩子的质疑精神,也是在守护创新的源泉。如果从小被教导课本就是真理,孩子只会成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可能就会失去主动探索的勇气。而当大人们愿意保护他们的“小质疑”,当社会形成鼓励质疑、包容不同声音的教育生态,方能种下独立思考的种子。说到底,教育的本质不只是灌输知识,让孩子在提问中学习、在思辨中成长,这样的教育才有真正的生命力,才能浇灌出有主见、有创造力、能面向未来的下一代。

眼下,智能化浪潮汹涌,知识获取的渠道比过去多得多,教育的目标,早已不止于“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教会孩子如何思考、如何辨别、如何创新。愿我们多为这些敢于“挑刺”的稚嫩声音留出空间,以包容与开放的姿态,守护这份难能可贵的成长力量。

(编辑: 吴嘉祺)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