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第78届世界卫生大会正式批准全球首个关于肾脏健康的决议,将肾脏疾病列入全球优先关注的重大非传染性疾病。
昨天,记者从广州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的广州市卫生健康领域惠民服务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广州市自2022年启动居家自动化腹膜透析治疗示范体系建设项目,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教授侯凡凡担任负责人,推动腹膜透析进入家庭或基层站点,构建起智能监控系统+三级诊疗服务+医保政策赋能的模式。在此模式下,尿毒症患者可以夜间在家中接受居家腹膜透析治疗,白天可以正常工作、生活。与血液透析(每周三次到医院)和传统腹膜透析(每天多次更换透析液)相比,都大为方便。医保也大力支持该项目,有效节省了医疗资源,减轻了患者经济压力。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伍仞、章程
患者故事
接受居家腹透治疗 博士生得以兼顾学业
周先生是一名在读博士研究生,入学后不幸查出了尿毒症。一开始,他采用的是传统手工操作腹透,尽管免去了每周三次到医院进行血液透析治疗的不便,但仍需每天进行四次手工操作,更换透析液,在身体不适或出现并发症时还要赶到医院就诊。
“每次回医院复查,都要先走路去地铁站,再转公交车,来回都要三个多小时,真的很辛苦。”周先生说。
由于受困于治疗,周先生疲惫不堪,难以继续学业。2023年4月,他开始接受居家自动化腹膜透析治疗,只需要每天晚上睡前连接好机器,一键式操作,机器就能自动运行,清除体内的毒素和水分。“这样白天就有更多时间来完成自己的博士论文了。”周先生说,“顺利的话,今年我的博士论文就能完成,我就能毕业了。”
周先生是在广州市居家自动化腹膜透析治疗示范体系建设项目的帮助下回归社会的患者之一。
据了解,尿毒症目前没有特效治疗方法,患者只能依赖透析或肾移植维持生命。“目前透析方式有两种——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接受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每周需要去医院三次,每次治疗4—5个小时。”在昨天的发布会上,项目负责人侯凡凡介绍,自动化腹膜透析可以选择在夜间睡眠时进行,患者睡前连接好机器,一键式操作就能让机器自动运行,清除体内的毒素和水分,早晨起床后关闭机器,白天就可以正常工作或学习。
未来展望
居家腹透的“广州模式” 推广至更多国家和地区
侯凡凡介绍,居家自动化腹膜透析使用国内自主研发的自动化腹膜透析机,即便是边远地区的尿毒症患者也可以在家里或家门口得到透析治疗。
据市卫健委副主任张屹介绍,居家自动化腹膜透析治疗示范体系建设项目是近年来广州大力推进的卫生健康惠民服务之一,目前已建成以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为示范中心,以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为分中心,19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基层站点的“1+3+19”三级治疗示范体系。19家基层站点均取得医保定点资质。此外,项目还开发了智能化网络管理平台,大医院的专科医生实时指导、监控基层站点或家庭开展腹透治疗。当遇到较为复杂的情况,基层站点可以通过信息化平台发起远程会诊或转诊,实现“透析不出门,健康有人管”。
侯凡凡表示,与血液透析相比,腹膜透析可以节省25%—40%的花费;采用智慧化管理系统,患者不用总往医院跑,也有效节约了医疗资源。
据介绍,对于广州市居家自动化腹膜透析治疗示范体系建设项目,医保予以政策赋能。市医保局副局长林立表示,从2021年9月起,市医保局对腹膜透析门诊特定病种治疗费用医保支付方式从按人头平均费用定额结算调整为包干支付,加强了对腹膜透析治疗费用的支付。
张屹表示,该项目形成了“智能监控系统+三级诊疗服务+医保政策赋能”的模式,可通过复制、推广,为尿毒症患者特别是医疗资源欠缺地区以及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患者救治,提供具有可及性、公平性、安全性的“中国方案”,“目前,居家腹膜透析的‘广州模式’已推广至贵州、福建、广西、西藏等地,正在推进与蒙古国、越南、柬埔寨等国家合作。”
“自动化腹膜透析可以选择在夜间时进行,患者睡前连接好机器,一键式操作就能让机器自动运行,清除体内的毒素和水分,早晨起床后关闭机器,白天就可以正常工作或学习。”
——项目负责人侯凡凡
(编辑: 吴嘉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