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植物电波到像素森林,从赛博盆景到人工智能,从绘画到书法篆刻……正在热展的2025年广州美术学院毕业展,汇聚了不同专业背景的1585位本科生、431位研究生的创意合奏。青年创作者们以扎实的专业基础和敏锐的艺术洞察力,创作出一批风格各异、内涵丰富的艺术佳作,既体现了对传统技艺的传承与尊重,又展现了对艺术形式、内容和媒介的大胆创新与探索,生动展现出广美学子对技术迭代和人文关怀的多元探索。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李巧蓉 本栏图片/主办方供图
深入生活,为时代写照
据悉,2025年广州美术学院毕业展分设大学城校区美术馆、昌岗校区美术馆、岭南画派纪念馆三大主场,本科生、研究生各分三期展出。第一期本科生毕业展,包括中国画学院、绘画艺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
陈伟焕 《加密的赫兹》
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毕业生陈伟焕的作品《加密的赫兹》科幻感十足。“这件作品通过传感器、显微镜等设备,提取植物的生物电信号,转译成各种可视、可听、可感的符号。”陈伟焕介绍道,观众可以利用生物电信号,编曲奏乐,与植物建立对话和通感,重新发现自然生命的奥妙。
五位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毕业生的定格动画毕业创作《鉴因缘》灵感来源于南宋小说《夷坚志》中的一章《嵩山竹林寺》,动画分为“竹林圣景”“奇遇引路僧”“幻境寻寺”“罗汉显圣”“仙境消失”五个部分,画面生动有趣,创作者希望将古代民间传说与文人志怪的趣味,从文字到影像呈现给当下的观众。
绘画艺术学院的毕业生们深入生活,为时代写照,以青春之姿回应大数据、人工智能之变;以青春之思关注自我、展现少年锐气;以青春之笔,叙中国故事、展广美情怀。
唐志斌、郭伟文、王作鹏、张文智《秋分——渔汛时节》
作品《秋分——渔汛时节》“流淌”着浓郁的文化气韵。“在全球网络化与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今天,珠江三角洲沿海地区的渔村港口依然保留着传统的海鲜交易方式,很多人认为这才能保证最新鲜和美味的口感。其实在这背后深度链接了当地独特的生活习俗和风土人情。”创作者之一的唐志斌表示,他们在前往当地实践考察的途中被其浓郁且独特的文化深深吸引,通过在当地的实践考察收集大量素材与资料,再结合创作者自身的艺术处理创作出这件叙事性油画作品。
尊重传统,大胆创新
作为广美历史最悠久的学院中国画学院的毕业生们,展出了国画、书法、篆刻和古画修复作品。他们用传统笔墨描绘当代生活,其间不乏许多大胆创新的实践。
作品《林间合奏》描绘了在林间弹琴、休闲娱乐的年轻人。场景选择了当下流行的娱乐方式——野营,创作者同时也以此作品鼓励当下的年轻人能够暂别喧嚣,于自然之中重拾内心宁静,以饱满的生命力拥抱未来的无限可能。
张永同 《湾区跃章》
壁画作品《湾区跃章》以即将在粤港澳三地举办的十五运会为创作背景。创作者张永同表示,在“体育竞技”这一概念出现以前,各类竞争与对抗性体育活动便早已出现在古代先民的日常生活中,留存在古代石窟的壁画上。“十五运会是展现中国体育风采、传递奋进力量的重要舞台。我的作品以壁画形式再现运动健儿拼搏瞬间,诠释团结、超越的体育精神。以艺术呈现体育运动之美,共同展望体育发展的壮丽图景。”
“中国画学院的毕业生们的作品呈现了学生们对内心世界的投射。”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副院长刘文东说,“可以看到,毕业生们已经开始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尽管这种思考不是那么成熟、那么有深度。他们尝试用自己理解的中国画语言讲述自己的所想所思,这种探索精神正是艺术创作最宝贵的品质之一。”
(编辑: 吴嘉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