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

新闻动态 新闻聚焦

湿热来袭 小心这些传染病

www.guangzhou.gov.cn2025-05-21 15:30:45来源: 广州日报

上个月呼吸道症状患者人数呈现上升趋势。(资料图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陈忧子 摄

策划:黎蘅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任珊珊、翁淑贤、伍仞、何雪华、张青梅、周洁莹、梁超仪 实习生黄懿旻 通讯员刘琪莎、陈佳佳、张靓雯、陈文、周密

初夏已至,“龙舟水”的到来,在为端午节假期“预热”的同时,也让人感到湿热缠身不舒服。节日出行高峰即将来临,中考、高考将陆续举行,市民如何预防登革热、新冠、手足口和猩红热等常见传染病?如何治疗?

近日,本报记者采访了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以及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广东省中医院、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妇儿医院、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市八医院等多家医院的中医西医专家,请他们联袂为市民出具“健康锦囊”。

本月风险健康提示

近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官网发布了最新的5月健康风险提示,2025年5月需关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手足口病、麻疹、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登革热、人感染禽流感和猴痘等传染病。对比4月健康风险提示,减少了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一项,新增了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登革热两项的风险提示。中疾控表示,目前我国新冠病毒感染疫情呈连续小幅上升,近期增幅趋缓;综合多渠道监测数据,引发规模性疫情的可能性低。

据广东省疾控中心官网发布的广东省登革热监测周报,5月5日至5月11日,全省新增报告11例登革热病例,其中本地病例3例,分布在佛山2例、中山1例;输入病例8例,分布在广州5例,东莞、佛山和中山各1例(按照现住址统计)。

呼吸道症状患者人数上升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感染内科副主任彭劼留意到,4月至今门诊有呼吸道症状的患者人数呈现上升趋势。“门诊有呼吸道症状如咽痛、咳嗽的患者数量增多,其中有一些是感染了流感病毒,有些人是感染了新冠病毒。”彭劼表示,新冠病毒感染者的症状大多不重,更像感冒,比如嗓子痛、低烧、咳嗽,与之前相比无明显不同,该院收治的需要住院的重症患者很少。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市八医院感染病中心副主任医师郑海鹏则提醒,当前新冠病毒感染症状与早期相比呈现明显“不典型化”,公众需提高警惕。2023年以前的新冠感染多表现为高热、全身酸痛等典型症状,而目前该院接诊的病例中仅有部分患者出现发热,更多人表现为咳嗽、咽痛、流涕等普通流感症状,部分感染者甚至无发热表现。这种“感冒化”特征导致早期识别难度增加,易与流感或普通呼吸道疾病相混淆。

彭劼、郑海鹏透露,目前门诊以轻症成年患者为主,但60岁以上老人、有基础病(糖尿病、高血压、慢阻肺、肿瘤等)以及免疫力低下者(如肿瘤放化疗期、器官移植患者)这三类人群需要重点关注。

“目前,我们发现约半数儿童新冠病例存在家庭聚集感染,也就是家里有2个或以上家庭成员同时或相继感染。”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儿内科门诊主任李淑华介绍,儿童感染新冠病毒后,症状呈现多样化,主要是发热(多为中高热)、咳嗽、鼻塞等呼吸道感染症状,年龄大的小孩可能会出现咽痛,较少出现嗅觉、味觉丧失的症状。

值得注意的是,年龄小的儿童,尤其是首次感染新冠病毒的儿童,有可能会出现新冠病毒感染引起的支气管炎或肺炎。对于有基础疾病以及年龄较小的儿童,还应警惕新冠病毒引发“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如果孩子发热3—5天仍未退烧,或孩子出现精神状态不佳、气促、皮疹或呕吐的情况时,建议及时到医院就诊。

彭劼提醒,若出现发热、咽痛、全身酸痛等症状,建议先自测新冠抗原,若为阳性则尽早服用抗新冠药物。“流感用药建议最好在48小时以内,而新冠病毒感染后抗病毒药物的窗口期则达5天,尽早使用效果最好,能有效抑制病毒复制,缩短病程,降低发展为重症和传染给家人的风险。”

广东进入登革热流行季节

广东省疾控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所长、传染病防控首席专家康敏介绍,广东常年均有登革热境外输入病例报告。当前广东已入夏,气温升高,降雨增多,蚊媒活跃,发生本地病例的风险高。当前广东省已进入登革热流行季节,病例逐步增多。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醒,预防登革热的最佳方法是保护自己免受蚊子叮咬。居室内和办公场所,使用蚊香或电蚊香液并同时要使用纱门纱窗和蚊帐进行防蚊。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定期清除家庭、单位内的各种积水,露台、坑洼、树洞、竹筒等易积水的地方需要定期疏通以及平洼填坑,并疏通沟渠、清理岸边淤泥和杂草,清除小容器垃圾等,防止蚊虫滋生。前往公园、绿化带等地点,应穿长袖衣服及长裤,并于外露的皮肤及衣服上涂抹驱蚊药物。

康敏提醒,居民日常应注意时常翻盆倒罐,清理积水,消除蚊虫滋生环境,同时做好个人防护,避免伊蚊叮咬,预防蚊媒传播疾病,如出现发热、皮疹、肌肉酸痛等症状应及时就诊。前往境外旅行的居民,要提前了解目的地的疫情情况,做好防蚊措施。入境时,如有发热、皮疹、肌肉酸痛等症状应主动向海关申报。入境后如发生类似症状,应及时就诊,并将境外旅居史主动告知接诊医生。

中医支招:食养要“因人施膳”

广东省中医院大德路总院急诊科主任奚小土表示,近期广州气温升高、雨天也多,潮湿闷热的天气导致细菌病毒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和消化道传染病有所增加。

从中医角度出发,扶正固本、提高免疫力是预防疾病的根本。尤其是即将面临中考、高考的学生一族,在高强度的学习之余,一定要注意身体健康,最好能每天保证7—8小时休息时间。不同人群都可以在常规饮食的基础上通过食疗来调养身体。比如针对性地使用补气、健脾、益气、祛湿的食药材如党参、黄芪、山药、茯苓、薏米等。有的孩子脾胃虚弱,容易腹泻,可在日常的食膳、汤中加芡实、莲子;若湿气重、体型肥胖的,可加木棉花、冬瓜仁。调整了失衡的体质,身体达到平衡状态,免疫力自然就提升了。

广州中医药大学副校长、广东省中医院院长张忠德(德叔)近日也就食疗为大家支招——

现在小满已近,南方地区湿热偏重,食疗应以清热化湿为主,可用白扁豆、赤小豆、薏苡仁等做成药膳,比如白扁豆、赤小豆、生姜煮的瘦肉汤,或者用木棉花、薏苡仁、陈皮煮的排骨汤等。

儿童、孕产妇、老人食养方面要注意“因人施膳”。儿童“肺常不足、脾虚、心肝有余”,经常会出现反复感冒、鼻炎、哮喘这些症状,可以用五指毛桃、太子参、党参等补益肺气;孕妇的气血相对偏弱,可以用党参、桑葚、龙眼肉做成的药膳来补气血;用砂仁、白术、陈皮来煮汤健脾补气,有助于安胎。

老年人的脏腑会慢慢衰退,非常容易出现疲倦乏力、腰腿酸痛、夜尿多、睡觉不踏实,可以用党参、芡实、巴戟天、牛大力等等做成的药膳进行健脾补气、补肝肾;容易上火的,可加些沙参来养阴润燥,容易积食的人群可以加一些麦芽健脾消食,做到“补而不燥”“补而不滞”。

这些疾病也要提防

除了登革热和新冠病毒感染,专家们提醒近期还要提防猩红热、手足口病、麻疹、布鲁氏菌病等疾病。

猩红热

猩红热是由A群化脓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的一种传染病,可导致风湿热、关节炎、心肌炎、急性链球菌相关性肾炎等严重并发症。

猩红热典型的临床表现为发热、咽痛以及皮疹。发热以低中热为主,重者可高热达40℃以上,可伴头痛,全身不适症状。皮疹一般在发热第二天出现,1天内蔓延至全身,典型的猩红热皮疹是全身皮肤弥漫性充血,按压时会变白,伴有粟粒样小丘疹,摸起来有鸡皮疙瘩一样的感觉,同时有明显的痒感;后期手部会大片大片地脱皮。

猩红热目前还没有疫苗可预防,加强小朋友的自我防护意识很重要,确保小朋友经常用肥皂及流动水洗手,尤其是咳嗽或打喷嚏后,以及接触食物前,是预防猩红热感染传播的最好办法。

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儿童常见传染病,少数孩子还可能出现脑炎、肺水肿等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手足口病多数发生在5岁以下婴幼儿,夏秋季为高发季。手足口病主要通过密切接触传播,玩具、餐具、毛巾等也可能成为传播媒介。而且病毒的传染性极强,一个孩子中招,可能周围会有一大片孩子都跟着感染。

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互相之间不存在交叉免疫力。所以,即便孩子曾经得过手足口病,在接触到其他致病病毒时,依然可能“中招”。

除了日常保持手部卫生、做好物品消毒外,接种疫苗是预防手足口病的关键。目前市面上的手足口病疫苗是EV71病毒疫苗,而EV71病毒恰是导致手足口病重症和死亡的最主要病原体。接种EV71疫苗可以大大降低重症和死亡风险,6月龄到5岁的孩子是主要接种对象,越早接种越好,鼓励在12月龄前完成2剂次接种程序(两剂间隔1个月),这样才能赶在手足口病高发季来临前,给孩子穿上“防护服”。

麻疹、布鲁氏菌病

彭劼提醒,疫苗接种对于预防麻疹非常关键,还需要警惕散发病例。

布鲁氏菌病这一人畜共患疾病,之前被认为多在牧区发生,但彭劼提醒,随着广东地区一年四季牛羊肉、乳制品的饮食流行,医院不时有收治病例,呼吁从牛羊蓄养、宰杀、加工、乳制品生产等多方携手,共同防控疾病的发生。

(编辑: 吴嘉祺)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