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部等七部门印发的《加快构建科技金融体制 有力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若干政策举措》明确提出,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创新积分制”。
时间追溯至五年前,国家高新区率先试点创新积分制。在此后三年不到的时间里,试点的高新区已达133家,覆盖全国25个省份。凭借大数据“画像”,创新要素加速向优质科技型企业集聚。
为什么小积分能拓展创新大空间?因为,它破解了企业融资的“信息不对称”。
众所周知,科技型企业融资难,尤以初创期为最。不夸张地说,有时达到了“十年寒窗无人问”的程度。在这段初创期,科技型企业迫切需要长期、稳定的资金,以助其安心专注于研发工作。此时,投资者往往关注两个问题。一是实验室里的技术创新能不能转化为产品?二是产品又能否量产为商品,并最终找到销路?
然而,投资者与企业之间,隔行如隔山。这座“山”就是信息差。山这边,投资人看不清、选不准企业;山那边,企业找不到投资人。用资深业内人士的话概括就是:缺乏精准的细分行业评估体系,无法为信贷决策提供智力支持。尤其是涉及企业专利、人才、研发等关键指标,金融机构难以获取。即使通过长时间的尽职调查拿得到,也会因为专业问题不容易读懂。而创新积分制恰好能大幅缩减其中的信息差,促使企业与投资者“双向奔赴”。
创新力为融资力加分,融资力为创新力赋能。如今,创新积分制提质扩面,将帮助更多企业翻过“融资的高山”。其中的关键是链接多元服务,并使之精准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怎么做呢?扩展“创新积分+”服务。
一要协同。服务企业,既要畅通,更要协同。通过持续完善协调联动机制,推动“政产学研金服用”融合发展,开发更多元的“创新积分+”产品。譬如,可以创新“银税互动”机制,实现纳税信用与融资信用无缝衔接,帮助企业补强资金链条。也可根据科创企业“软资产”丰富的特点,尤其是针对专精特新企业,开发定制化金融产品。
二要集成。在苏州高新区,创新积分参评企业借助“企业创新能力对标库系统”,可以获取提升创新能力的智力支持。通过集成式服务,“千企千面”推送政策申报、助企活动信息,使创新积分与企业各类认定互为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土壤就会愈加肥沃。
三要因地制宜。好苗子需要适宜的土壤。聚焦区域发展与生产力布局的需要,各地可着力突出创新积分制的特色。譬如,与“全国通行版”相比,“苏州高新版”设置“累计承担省级及以上科技计划项目数量”等指标,就是为了把企业创新能力放在长周期中考察,使评价更客观。通过优化完善创新积分制,系统推进各项改革,就会创造出更丰厚的“制度红利”。
(编辑: 吴嘉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