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

精彩广州 相约广州 文化演出

广话戏剧“轻骑兵”备受欢迎

www.guangzhou.gov.cn2025-04-29 16:18:36来源: 广州日报

话剧《三家巷》剧照

4月26日—29日,话剧《三家巷》“工会观演专场”在广州市工人文化宫榕泉影剧院举办。迎接“五一”国际劳动节,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这场以艺术致敬劳动者的文化盛宴,搭建起连接历史与新时代劳动者的桥梁,吸引了众多观众。“劳动节和青年节即将到来,剧中的很多话题也让我感同身受。”有年轻观众如此表示。

据悉,此次活动由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指导,广州市总工会主办。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张素芹

“动筋动骨不动魂”的定制版本 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

话剧《三家巷》由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出品,广州市文化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联合出品,广州话剧艺术中心有限公司创作演出。该剧根据欧阳山同名长篇小说改编,以20世纪20年代的广州巷弄为背景,讲述周、陈、何三户人家的年轻人在时代浪潮中的命运交织,展现了他们的成长与追求。

2025年是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作为中国工人运动的摇篮,广州承载着厚重的红色记忆:1925年5月,中华全国总工会于此成立。话剧《三家巷》中的青年、工人阶级,在沙基惨案、省港大罢工、广州起义等风雷激荡的历史事件中觉醒、奋起。话剧《三家巷》自去年9月首演以来持续引发社会共鸣,观众看得“热血沸腾”“热泪盈眶”。有学者评价:“《三家巷》不仅是一部文艺作品,更是一堂流动的思政课,它以青春叙事激活历史记忆。”

此次复排的工会观演专场演出时长105分钟,在原版2个半小时的基础上进行了“动筋动骨不动魂,减时长不减内核”的调整。

话剧《三家巷》副导演、广州话剧艺术中心一级演员王钰涵亦是剧中欧阳山的饰演者。在广话版本的《三家巷》中,编剧唐栋将小说作者欧阳山巧妙地搬上舞台,以创新的手法让欧阳山先生走进其笔下的三家巷,关注百年前的时代浪潮及人文历史风貌。“而此次定制的演出版本更加紧凑,欧阳山的角色及定位更加生动与立体。尤其是当欧阳山先生与其笔下的灵魂人物周炳进行思想交流时,展现方式更加合理和贴切,观众看到作家的内心与他笔下主人公的内心是相通的,这次交流让周炳进一步得到成长。”王钰涵说。

深情回望百年工运 观众表示“更要好好工作、努力奋斗”

据悉,本次《三家巷》“工会观演专场”,邀请各单位一线职工与工会工作者观看。今日的专场还特别邀请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和先进集体代表等一同观演。舞台上写意流动的戏剧空间和光影变幻,让整个舞台氤氲着广府韵味,勾勒出一幅个人命运与大时代交相辉映的瑰丽画卷。观众重温百年前广州进步青年的人生历程,感受扑面而来的青春激情。

4月26日,小陈和单位的几个年轻同事一起前来观演,“百年前广州青年的热血、觉醒感染了我。我们当下的年轻人更要好好工作、努力奋斗。”小陈还表示,“舞台上老广州街区的场景、乞巧的情节也都让我很亲切,很有广府文化特色。”

广州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王立辉老师观看演出后表示,“这部剧剧情紧凑,在有限的时间里把那个年代一系列波澜壮阔的故事呈现给观众,让观众的思想受到启示和升华。我觉得这部话剧非常适合让广大学生尤其是大学生们来看,让他们铭记那段历史,并从中汲取力量,奋斗在当下。”

活动相关负责人表示:“这场演出既是对百年工运的深情回望,更是对‘忠诚党的事业、竭诚服务职工’使命的庄严宣誓。”

这次的定制版得到了众多观众特别是青年观众的关注及喜爱,让王钰涵感觉“眼前一亮”,“作为复排导演,定制版《三家巷》的成功演出,也为广州的红色文旅增添了浓厚的一笔,作为戏剧人,深感欣慰!”

话剧走出剧场走向社会 “轻骑兵式”戏剧推广激发人们文化共鸣

小说《三家巷》曾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是一部专属于广州的文学经典。话剧《三家巷》亦在今年2月启动的珠三角巡演中,常演常新。

剧场之外,话剧《三家巷》亦走向了更加广阔的舞台。2月23日,欧阳山母校、广州协和学校于广州话剧艺术中心十三号剧院举办了“观演《三家巷》,共叙革命情”的主题观演活动,并于演出结束后和该剧演员进行了互动交流,完成了一次“用戏剧重读经典”的生动实践。

3月3日,在“英雄花开英雄城 红色工运启羊城——‘羊城职工大思政课’暨2025红色工运之旅”启动现场,广话演绎了《三家巷》选段,再现20世纪20年代广州工人阶级从迷茫到奋起的壮丽画卷……

这一次,《三家巷》在榕泉影剧院的“工会观演专场”演出,更是让“觉醒青春”的精神之火点亮更多劳动者的奋斗征程。

“优秀的话剧作品要走出剧场,触达社会更多的层面。”广州话剧艺术中心副总经理孙亚军表示,“《三家巷》之前和协和学校合作,让话剧‘走进校园’;这次和广州市总工会合作,让话剧‘走进社会’。我们需要打破边界,激活文化生命力,让更多的艺术作品走出剧场走向社会,激发人们的文化共鸣。”

“广州话剧艺术中心有很多宝藏剧目,我们会根据市场需求以及成本考虑,针对性地对一些作品进行重新打磨,进行‘轻骑兵式’的戏剧推广,让更多人看到戏剧文化发展的丰硕成果。”孙亚军如此表示。

(编辑: 吴嘉祺)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