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日报讯 (全媒体记者李天研 通讯员祝健轩)记者昨天从广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获悉,经过八年建设,广州市环城管廊、广花管廊、天河智慧城管廊、琶洲西区管廊四个大型综合管廊项目已全面建成并投入运营,标志着“城市地下空间动脉”已基本打通。全市已建成并投入运营175公里管廊,累计688公里管线入廊,与现有管廊共同构成“一环N射多区域”骨架系统,为供电、供水、通信等城市“生命线”提供坚实保障。
截至目前,广州市已初步构建起“中心环线+放射干线+区域支线”的立体管廊网络。下一步,广州将继续推进管廊建设与智慧城市融合,完善城市地下“生命线”系统,为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奠定坚实基础。
环城管廊电力管线入廊实景图。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骆昌威 通讯员祝健轩 摄
环城管廊:全国最长随轨管廊 护航中心城区大动脉
环城管廊全长45.7公里,是国内规模最大、里程最长的随轨综合管廊,呈“O”形环抱海珠、天河、白云、越秀、荔湾五区,共联通29座变电站、12座自来水厂、加压泵站及多个通信枢纽。项目创新采用“管廊+地铁”共建模式,与地铁11号线同步实施,减少重复建设成本超30%。其内设独立供水舱室,为市中心提供“双水源”互为补给的供水网络,保障城市供水安全,独立设立高压电力舱,形成“双回路+备用线路”的供电架构,大幅提升中心城区供电、供水、通信的保障和应急能力。
广花管廊设计效果图。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骆昌威 通讯员祝健轩 摄
广花管廊:交通与管线“双升级”打造通勤效率新标杆
广花管廊全长15.79公里,与广花快速路改造工程“打包”建设,实现交通与管线“双轨并进”。通过拓宽车道,建设立体交通,增设慢行系统,全线主线取消红绿灯,将原需90分钟的通勤路程缩短至30分钟,同时集成电力、通信、供水等管线,服务白云机场、广州北站两大枢纽。项目通过高精度监测仪器和视频监控系统,实时预警环境及管线异常,保障重大设施能源供应,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示范工程。
天河智慧城管廊:活化利用地下空间、控制智能的“智慧管廊”
天河智慧城管廊全长16.95公里,其与广佛环线智慧城站厅共建地下空间,通过配建地下停车场、地下商场、环卫站、便民服务等可租赁、可销售、可抵质押的商业设施,缓解城市停车难、公共设施落地难等土地供需紧张难题。管廊内设智能运维系统,采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物联网技术、移动通信技术、大数据和云计算等先进的技术手段搭建,实现信息汇集、资源共享、安全监控、应急决策的智能化自动化等综合功能,全力打造技术创新、功能齐全的“智慧管廊”。
琶西管廊220KV黄猎线入廊实景图。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骆昌威 通讯员祝健轩 摄
琶洲西区管廊:智慧管理平台赋能,护航“数字经济试验区”未来增长
琶洲西区管廊全长7.12公里,深度嵌入琶洲数字经济试验区。项目首创“管线+数据”双集约模式,不仅容纳电力、给水、通信等管线,还预埋5G微基站、物联网感知设备,构建“地下智慧管网+地上数字生态”的协同网络。搭载信息化监管平台,借助物联网、人工智能、数据挖掘、知识管理等技术,接入中央计算机系统、通信系统、火灾报警系统、通风控制系统、照明控制系统、排水控制系统、仪表监测系统、电话系统、视频监控系统以及入侵检测系统等,对地下综合管廊运行状况进行实时监测和控制。
(编辑: 吴嘉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