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

政务信息 宣传教育 政工论坛

构建内部“大监督”格局,全面提升 国有企业治理能力

www.guangzhou.gov.cn2020-11-04 11:52:45来源: 中国广州网作者:李泽扬

【内容摘要】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高度重视各类监督和监督制度的有机贯通、相互协调。在十九大报告中就提出健全人大监督、民主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制度。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本文从国有企业监督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详细说明了构建“大监督”格局的必要性,最后提出了构建“大监督”格局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国有企业;内部监督;监督体系;治理能力;策略

我国企业国有资产是全体人民的共同财富,保障国有资产安全、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有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国有企业市场活力普遍增强、效率显著提高,企业国有资产监管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和明显成效。但与此同时,一些国有企业逐渐暴露出管理不规范、内部人控制严重、企业领导人员权力缺乏制约、腐败案件多有发生等问题,企业国有资产监督工作中多头监督、重复监督和监督不到位的现象也日益突出。如何在党的领导下完善企业治理模式和经营机制,推动企业内部监督力量的整合,构建大监督工作格局,实现监督合力,成为国有企业积极探索的课题。在构建国有企业内部“大监督”工作格局的实践探索中,应深层次整合各种监督力量,致力于通过协同高效的监督运行机制,形成党统一指挥、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内部监督体系,为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提供坚强的政治和纪律保证。

一、国有企业监督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自改革开放至今,基本建立形成起了现代国有企业监督体系。但在发展的过程中,企业内部管理制度不规范、权力得不到有效制约、贪污腐败等问题弊端显现。近年来,由于贪腐造成的国有资产流失等问题成为了国有企业监督的重中之重,而现有的多元监督制度并不能有效破解该难题。当前在现有监督制度下,国有企业监督工作还存在着以下问题:

(一)对监督工作存在思想认识偏差

一是“各自为政”的思维仍然存在,将全面推进从严治党与建立“大监督”格局割裂开来,思想认识还不够深入。二是将监督工作与中心业务工作相区分,管业务必须管监督的一是淡薄,认为监督会影响到国企生产经营活动及其工作效率,进一步加大了监督难度。三是行使监督权的主动性欠缺,既不想当众示丑,也不想得罪他人,由此导致“大监督”格局难以发挥原本的监督作用。

(二)监督力量薄弱

一是随着监督工作与监督人才供需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企业内专职从事监督的专业人员较少,特别是在业务生产部门,监督专责人员名为专职,实则多为兼职,一方面自身对业务能力不熟悉,无法专业处理监督业务;另一方面重业务轻监督的心理也使得监管职能流于形式。二是监督人员流动性强,导致纪检人才储备不足,理论上没有系统学习专业知识,实践中也往往缺乏经验,开展监督工作力不从心,监督工作压力无法得到有效分解。三是国有企业的监督体系虽然存在共性,但是在监督资源的分配利用方面也具备相应的排他性,难以进行资源整合,大大降低了监督力度。四是监督“上热中温下冷”的矛盾仍然存在,导致基层监督效果不理想。

(三)监督手段乏力,效果不佳

当前,大部分国有企业所采取的监督方式还是听取报告、专项检查、内部巡察、年度考核等传统模式,虽然能够起到监督管理的作用,但是也存在着不少弊端:一是缺乏创新,信息技术手段运用不足,难以发现高质量问题线索;二是信息沟通不足,资源难以实现共享,群众等外部监督参与度低,信息获取的难度增大。

二、构建“大监督”格局的必要性

(一)构建“大监督”格局,是加强全面从严治党责任必然要求

全面从严治党要求把管党治党的要求贯穿于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各方面、全过程。长期以来,个别国有企业将党的理论知识与中心业务区分开来,只专注于业务生产,大大降低了企业的管理效率,使管理质量得不到提高。“大监督”格局力求构建全方位、立体式、多维度的监督体系,是落实全国国有企业党建工作会议精神,围绕形成监督合力、实现监督横向到底、纵向到边的有益探索和实践,这与全面压实从严治党责任的要求高度契合。从横向上看,要求所有部门共同参与,强调“一个都不能少”的监督管理模式,齐抓共管,实现监督横向到边,从纵向上看,监督压力层层传导,有利于改变自上而下的监督压力传导“不力”的现状,解决管党治党、管企治企“上热中温下冷”问题,能够有效覆盖监督盲区,实现监督纵向到底。总体上看,“大监督”格局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聚合监督力量,推动形成监督合力,不断开创全面从严治党、从严治企的新局面。

(二)构建“大监督”格局,是全面推进依法治企的必然选择

构建“大监督”格局的目的之一,即通过实现对国企全体人员的监督全覆盖,有效规范员工行为,达到防范企业风险的效果。首先,“大监督”格局要求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突出制度的权威性,引导工作人员依制度办事,有利于明确责任,强化制度的威慑力,全面提升企业管理的制度化水平;其次,“大监督”格局不但能够集中全部的力量和优势,做到全面排查风险,集中治理隐患,同时也能使专业人员发挥专业特长,针对具体问题实现更精准、更有效的监督,有效规避和化解企业面临的各类风险难题,实现企业风险的管控治理。

(三)构建“大监督”格局,是推动监督工作迈向新台阶的内在要求

在市场经济的刺激下,国有企业的生产规模都在不断扩大,随之而来的监督工作领域也越来越广,面临的廉洁风险也变得越来越大,同时对专业化的要求也呈现出越来越强的趋势。实践证明,在全面从严治党的新形势下,探索“大监督”机制,有利于推动生产经营的廉洁高效实施,推动监督工作迈向新台阶。以中国石化集团公司为例,2018年,其下属公司镇海炼化通过延伸“大监督”触角,梳理识别出全公司138个“微腐败”易发岗位、85个高风险职权以及相对应的1582条管控措施,有效防范廉洁风险;通过精准实施执纪监督,中国石化信访举报量同比下降18.7%,降幅在央企中位居前列。“大监督”格局着力构建左右连接、上下联通的监督新格局,为监督工作持续改进提供了重要的机制保障。

三、构建“大监督”格局的具体策略

(一)提高思想认识,牢固树立从严治党监督理念

一是坚持监督工作同步谋划,国企管理人员贯彻落实“两个责任”,主动探索“大监督”格局的工作思路,带头做好表率,做到统筹安排;二是坚持监督工作同步开展,将监督工作与业务生产经营高度融合,促进业务部门从被动监督向自我约束转变;三是坚持监督工作队伍同步配备,在加强组织建设的同时,发挥专业人才优势,切实提升监督工作的规范化、专业化和系统化。

(二)整合监督资源,全方位加强体系建设

一是继续夯实纪委履行好监督第一职责,发挥好专责监督和再监督的作用。二是将监督职责下沉至党支部,以做实做细基层日常监督为突破,不断完善监督体系。三是充分整合审计、财务咨询、法律、专项检查等监督资源,集中部署监督工作,实现内部监督机构相互协作,监督信息交互共享。四是加强内外联动和上下机制联动,对于专业性极强的监督工作,适当引入外部监督机构,提出更为系统的建议,强化内外两种监督资源有机结合。五是要建立信息沟通交流机制,通过信息共享,消除各监督主体之间的信息壁垒,致力于打造精准监督,加强信息公开,提升关键环节公开实效,做到信息对称,公开透明。

(三)坚持标本兼治,做好监督“后半篇文章”

一是有案必查,有贪必肃,坚决打击顶风违纪等不正之风。二是以案促改,深入剖析案件,认真总结分析,提炼共性并加以警示,做到“以案治本”,充分发挥“监督的再监督”作用,确保治理成效。三是进一步巩固监督成果,强化成果运用,时刻紧盯关键环节、关键领域,密切关注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做好整改成果运用。

作者:广州市高速公路有限公司 李泽扬

(编辑: 刘卓莹)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