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网购的白大褂,一个伪造的胸牌,加上精心设计的剧本——在直播间里,这些元素共同包装出一个“三甲医院专家”的形象,而“三招搞定高血压”“祖传秘方根治糖尿病”这些极具诱惑力的标题,正是“专家”每天在直播间上演的戏码,目的是让人们购买他们推荐的高价“神药”。(8月7日《法治日报》)
网络假医生害人不浅!尤其是受骗的大都是老人,更让人愤怒难当。近年来,直播日益火爆,继娱乐明星、素人网红之后,专家人设又成为一条收割流量的新赛道。一些MCN机构借此推出一大批网络假医生、伪专家,利用消费者的健康焦虑与信息差来实施欺骗。那些精心设计的话术、逼真的“专家”人设,让不少辨识能力相对较弱的老年人深信不疑,落入高价保健品的陷阱。
这些假医生之所以能屡屡得手,正是因为其背后已形成一条灰色产业链。从网购白大褂、伪造胸牌等道具,到MCN机构提供“话术培训”“人设包装”,每个环节都分工明确、专业化运作。
诚然,随着技术的发展,传统监管手段确实面临挑战。比如,一些人以短视频平台“科普引流+私域带货”模式规避监管,而链条式生产、跨地域传播增大了监管难度,还有一些AI生成的虚假专家形象,也对监管技术提出了更高要求。但是,绝不能允许这些网络假医生继续披着专业外衣招摇撞骗!必须将这些伪装者的马甲扒下来。近日,中央网信办、国家卫生健康委等四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规范“自媒体”医疗科普行为的通知》,明确规定网站平台应坚决清理假冒医生身份开展科普等违法违规信息。这也体现出监管部门坚决打击和治理乱象的决心。
打蛇打七寸,平台是关键。假的真不了,只要平台牢牢把住资质审核和内容审核的关口,就足以让绝大多数假专家现出原形。建立黑名单制度,对资质造假、非法挂靠执业医师证书者实施行业禁入。在内容上,对于医疗类内容设置更高发布门槛,运用AI识别等技术手段,对“神医神药”类直播和其背后的机构进行精准打击。
健康无小事。把网红假医生的马甲扒下来,不仅是为了更清朗的网络空间,更是为了维护医疗行业的公信力,守护我们的健康。
(编辑: 吴嘉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