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点、返佣、违规让利、降低标准……看似是营销手段,实则推高了经营成本、吞噬行业利润,甚至诱发恶性价格战、破坏市场公平。今年以来,包括广东、宁夏、安徽、上海、宁波等多地金融监管部门、银行业协会陆续叫停银行业“内卷式”恶性竞争。与此同时,多家商业银行也发声拒绝“价格战”。(8月7日《经济参考报》)
在市场经济中,竞争是一种常态。市场主体通过参与竞争,优化生产结构,丰富产品与服务,仿佛吸饱了发展的氧气,充满了创新的活力和升级的动力。在这种态势下,社会财富的源泉涌流,良性竞争会不断推动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这意味着,谁的创新力越强、品牌价值越高,谁就越能获得市场的青睐与厚待。
“内卷式”竞争的逻辑则与之相反。各家银行争相以低价作为核心竞争策略,形成一种向下逐“底”的态势,整个行业陷入利润率下降甚至发展停滞的状态。市场竞争从优胜劣汰走向逆向淘汰,市场效率受到抵消,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化的进程受到阻滞。这就像是在教室中争抢数量有限的座位,学生们一边熬夜练变速跑,一边高价买跑鞋,前赴后继地进场,个个被“卷”得喘不上气来,总收益(座位数)却没有增加。
于是,我们看到,每逢月末、季末、年末等冲击KPI的时间节点,在无法摆脱“规模情结”的商业银行,一支支存贷款“突击队”或自掏腰包“买存款”,或与中介合作来冲刺任务目标。更严重的是,有的银行出现风控“漏风”和资源错配,增加了信用风险。而且,内卷抑制了社会创新,加重了资源内耗,也增加了资金流向非实体经济的概率。
现在正是到了重塑银行业竞争逻辑的时刻。从“价格战”转向能力比拼,从“规模扩张”转向“价值创造”,从“存量博弈”转向“增量创新”,这才是转型发展的必由之路。一则,监管立规矩。譬如,通过负面清单使规矩边界更清晰,让金融监管“长牙带刺、有棱有角”。二则,机构强内功。尤其对中小银行来说,不妨锚定金融服务区域经济的定位,形成差异化的竞争格局。同时,适应新经济、新兴产业的多元化金融需求,深耕普惠金融领域,扭转营收结构单一局面,加强数字风控体系建设,持续增强经营的韧性和后劲。三则,行业重自律。行业协会应发挥桥梁作用,促进形成自我革新的共识,加快摆脱“规模情结”,终结“劣币驱逐良币”局面。
银行业“反内卷”,本质上是一道转型考题。唯有不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能改变内卷导致的“多输”局面,在服务实体经济中不断实现自我突破。
(编辑: 吴嘉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