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国家网信办组织开展“清朗·优化营商网络环境—整治涉企网络‘黑嘴’”专项行动,部署地方网信办积极受理处置涉企网络侵权不法行为,督促重点网站平台强化涉企信息内容管理。一批涉企违规账号,如“柴怼怼”“车说道”等被点名。(7月2日中国新闻网)
网络“黑嘴”,臭名昭著。它们心黑嘴臭,惯于在舆论场颠倒黑白、抹黑诋毁,暗“键”伤企。纵观典型案例:有的无中生有,恶意“泼脏水”、蓄意“敲竹杠”,胁迫企业“合作”;有的蹭炒热点,组织“水军”兴风作浪,专门打击“友商”;还有的移花接木,伪装成企业家,借他山之石“捞钱”……总而言之,捕风捉影、敲诈勒索、诋毁攻讦,可谓“样样精通”。
毋庸置疑,社会监督是企业健康成长的养分,但网络“黑嘴”一张口,便肆意逾越合理边界。尤其在后真相时代,一点偏见、一个谣言、一次误会,一旦触网,便如火星落入草垛,燃起漫天大火。企业遭“黑嘴”围攻,往往蒙受不白之冤、承受无妄之灾,谈何安心经营、放心发展?“黑嘴”兴风作浪,不仅严重干扰企业经营,侵犯合法权益,更直接损害企业与企业家形象口碑,对营商环境更是百害而无一利。
网络环境也是营商环境。清朗网络,就是优化营商环境;严惩“黑嘴”,就是为企业发展撑腰。近年来,网信部门持续亮剑,将打击恶意损害企业和企业家声誉作为重点,有效遏制了伤企乱象。此次专项行动应对新变化、对准新变种,正是治理的延续,能形成强大震慑。但也要看到,网络环境复杂多变,治理“黑嘴”仍需久久为功,持续发力。
出手要快。有人说,当真相还在穿鞋,谣言已跑遍半个世界。让真相跑赢网络“黑嘴”刻不容缓。这要求网络平台切实承担主体责任,优化内容审核机制,铲除“黑嘴”赖以“带节奏”“博眼球”“吸流量”的土壤,让企业摆脱“舆情恐惧症”,心无旁骛谋发展。
惩治要严。很多时候,低廉的造谣成本与高昂的维权成本之间的落差,无形中滋长了“黑嘴”的嚣张气焰。必须大幅提升打击的精准性和力度,显著提高违法成本,让监管真正“长牙带刺”,使违法者付出应有的代价。
防护更牢。治理“黑嘴”不能仅靠运动式执法,必须构建系统化的常态长效防护网。比如,广东开设优化营商网络环境涉企侵权举报专区,提高涉企侵权举报处置效能。再如,构建网络“黑嘴”识别模型,加强内容识别预警,也是可行之策。
市场水清,企业“心安”,经济发展的步伐方能铿锵有力。面对网络“黑嘴”,必须出手快、惩治严、打击狠、零容忍。同时,健全跨部门、跨平台、跨机构的协同联动机制,形成更强监管合力,让治理效能既利当下,更谋长远。如此,网络“黑嘴”才能彻底闭嘴。
(编辑: 广州网 龙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