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充电宝成了舆论关注焦点,一些知名品牌先后宣布召回上百万个充电宝;中国民航局日前发布通知,禁止旅客携带没有3C标识、3C标识不清晰、被召回型号或批次的充电宝乘坐境内航班。
如今,充电宝早已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续命神器”,无论是旅行途中,还是紧急时刻,它都能及时为电子设备充电。可是,近年来充电宝自燃、爆炸事件屡屡见诸报端,轻则损毁财物,重则危及生命。
安全大于天。中国民航局对问题充电宝坚决说“不”体现出了对高空安全的高度重视。据统计,今年以来中国民航已发生了15起旅客充电宝起火冒烟的事件。在密闭的机舱里,不仅灭火难度大,其产生的烟雾也极易危害人体健康。并且,问题充电宝的危害显然不止于万米高空,在日常生活中也随处可见。仅靠民航禁入来“把关”,显然远远不够。
充电宝成为安全隐患重灾区,暴露出的是生产标准、质检流程和市场监管的漏洞。国家监督抽查数据触目惊心,移动电源不合格率长期高企,2022年到2024年,抽检不合格率分别为35.4%、44.4%、37.5%。对此,一方面要加强监管,对充电宝生产、流通和使用环节实施最严格的全链条抽查,督促厂家守住质量底线,并在机场、高铁、地铁等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做好相关提醒,让大家识别并禁用不合格的充电宝。另一方面,亟须完善问题产品的回收机制。对于问题产品,民航禁入、部分高校禁入,解决的只是局部问题,而非治本之策。按照相关要求,自2024年8月1日起,市面上销售的充电宝均须具备3C认证标识,但事实上,消费者手中还有许多在此之前就已经购买的充电宝。这些老旧的充电宝无法退回厂家,若弃之不用,放在抽屉中可能成为沉默的“充电爆”,若进入生活垃圾系统,不仅造成环境污染风险,也会给运输过程带来隐患。因此,亟需安全的回收渠道。据媒体报道,近期二手交易平台上已出现大量标有“机场货”“高铁站货”等信息的充电宝销售页面,无论这些产品是不是从机场拦截下来的,但大量有问题的充电宝仍在交易和使用是不争的事实,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充电宝作为高频使用的电子产品,关乎公共安全。唯有从生产、消费、回收全链条筑牢防线,才能让公众真正“充”得放心。
(编辑: 广州网 龙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