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唐乾陵武则天无字碑“加盖”亭子引发热议。对此,陕西省咸阳市乾陵管理处工作人员表示,该建设项目是唐乾陵述圣纪碑、无字碑保护设施及附属周边环境设计,总中标金额为559万余元,并非一座亭子的建设费用。
武则天无字碑,矗立在乾陵已有千年之久。碑身未刻一字,却承载着无数的历史故事和人们的想象,那些风化的痕迹、岁月的印记,都是其历史价值的体现。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受风雨侵蚀、温差变化等自然因素影响,碑体确实面临损害风险。从文物保护的角度来看,为文物增设防护设施并非不可理解,就像给古画装裱、给雕塑加“防护罩”,都是文物保护的常见思路。但问题的关键在于,这个“盖”该如何“加”?
考古发现证实,无字碑历史上确曾拥有双层碑亭,但当时的建造严格遵循规制,与周边环境浑然一体。而今日钢筋水泥的“复建”,无论造型还是体量,都与千年古碑格格不入。我国文物保护法规定,对不可移动文物进行修缮、保养、迁移时,必须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乾陵这座新亭,是否遵循了“最小干预”原则?“加盖”过程是否对碑体造成隐性损伤?未来若需拆除,能否恢复原状?面对公众质疑,管理方一句“保护”显然太过笼统,难以服众。
事实上,一些文物保护“好心办坏事”的案例早已敲响警钟——武当山十二座御碑亭加设琉璃顶,造成不可逆的风貌破坏;沧州铁狮子由于加盖防雨亭致湿气凝结,加速锈蚀……文物保护是门精细活,稍有不慎就可能从“保护”变成“破坏”。给武则天无字碑“加盖”这件事,需要从历史价值、保护原则、公众意见、资金使用等多个角度进行综合考量。文物保护是一项严肃而专业的工作,当怀着敬畏之心,遵循科学的方法,在保护与发展之间找到最佳的平衡点。
争议的另一焦点在于559万余元的资金使用。公众对资金的敏感,本质是对文物保护专业性的期待。559万余元的项目预算中,亭子建造占多少?周边环境整治包括哪些内容?资金使用明细能否公开?在文物保护项目中,每一分钱都关乎公共利益,若缺乏清晰的成本说明和方案论证,难免引发“钱花得值不值”的质疑。这些问题不说清楚、讲明白,恐怕难以平息公众质疑。
从公众的反应来看,大家对“加盖”一事的质疑,也反映出人们对文物保护的关注度和参与度在不断提高。文物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是融入公众情感的文化符号。保护文物不仅是政府和专业部门的事情,也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和监督。从方案设计到施工落地,不妨广泛听取专业意见与公众声音、充分论证和评估,让文物保护真正成为“得民心”的工程。
(编辑: 广州网 龙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