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群众的需要作为作风建设的第一需求,广州将办好“民生微实事”作为学习教育的重要抓手和有效载体,筑牢作风建设根基。
群众的“心上事”,就是全市党员干部的“上心事”。今年3月以来,全市共征集年度民生微实事项目2.82万个。利民之事,丝发必兴。不因事烦而畏难、不因事微而不为,就能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难事办妥。为此要——
广开问策之门。各级领导干部要用好“四不两直”“四下基层”,以调研、入户“双问策”,纳民意、汇民智;“两代表一委员”要用活进站与亮码“双问计”,当好传声筒、架起连心桥;网格员必须坚持摸排与议事“双问需”,丈量民情、回应民声……依靠群众找准痛点、开对药方,才能把脚下“泥点子”变为服务“金点子”。
常开解忧之门。从全龄段社区居民微需求入手,细化服务颗粒度;从城市肌体的细微处考量,为人居环境细梳妆;从人文教育“微根系”着力,促进全龄成长;从巧解“千家结”着眼,把百姓烦心事办成贴心事。务必下沉资源、靶向发力,精准匹配服务,助力人与城双向奔赴、彼此成就。
善开纳谏之门。作风建设成效如何,群众看得最清、感受最实。深入民生工程一线,“民微观察团”把打分权交到群众手中;用活“民情回音壁”,落实就近监督、就近建议;充实“民情数据库”,解开民情热力密码,持续用“担当指数”提升满意指数。
紧盯群众急难愁盼,作于细、行于实,铢积寸累、日就月将,必将使发展更有温度、幸福更有质感。 (广州日报评论员 杨博)
(编辑: 吴嘉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