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在批量制造“厌学小孩”?资深心理咨询师李蔚面对凤凰网采访时表示,她不认为是孩子有病。在她看来,绝大多数时候都是家长生病,孩子吃药。
家长病到什么程度呢?谈“厌学”色变——仿佛只要孩子有不想学的念头,这孩子就是有问题的。其实,在走不进校门的孩子身后,往往有一个走不出焦虑的家庭。有的家长暴力逼迫孩子返校,打一顿不能解决就多打几顿;有的家长以治疗孩子“心病”为中心,全家围着孩子团团转,反倒令孩子的心结难以解开。这些做法只会让孩子陡然升压,结果常常适得其反。
在“家庭教育的12个关键”一文中,作者闵小玲讲述了她与孩子“当当熊”的一段真实故事。上初中的第一个月,“当当熊”每天放学回家忙着写作业,周六返校补课,周日下午还得学小提琴。他感到厌倦又烦躁,简直喘不过气来。对孩子的变化,闵小玲看在眼里。她主动提出向老师打电话请假,让儿子在家好好玩两天。难道这不是撒谎吗?但闵小玲认为,孩子的心理生了一点小毛病,请假疗愈是很正常的事。或许,正是成年人的这份松弛感和换位思考的方式,促使孩子在内心很快腾出一个自我调适的空间,从而顺利地走出了情绪的低潮期。
这个案例也印证了:真正解决孩子的心理问题,要从家庭的根源上找原因、想办法。孩子一旦出现厌学情绪,家长先要作自我反省。譬如,家里的压力指数是不是已经超标,把追求好成绩当作孩子未来的唯一支撑?大人是不是习惯了语言暴力,把粗暴地催促、训斥孩子当成家常便饭?孩子回到家垂头丧气、眼神游离,父母是不是缺少过问?打个比方来说,父母与孩子就像是池塘里的水和鱼。如果水至清或至浊,鱼儿怎么长都会有问题。当一个孩子承受不了外界环境的伤害和刺激,他会给自己造一个壳,躲在里面,然后等着有一天遇到一个愿意倾听他、理解他的人,把壳敲开,带他出来。只有孩子的负面情绪得到宣泄、心理需求获得接纳与满足,他才能与父母一起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进一步讲,怎样引导孩子“破茧成蝶”呢?那就是放下过度期待,从守护微小的进步开始,善待他们。俗话说,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厌学情绪是长时间累积发酵的结果,改变自然不会一蹴而就。建议家长可以从吃饭、睡觉、运动这三件事入手,一点点地帮孩子把状态找回来。当他能完成每日散步30分钟这样的小任务,接下来就可以引导他在日常去做一些取悦自己的事情。正是在每一个微小的进步中,每个孩子被看见和发现,并一步步成为更好的自己。
(编辑: 广州网 龙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