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指导:省中医院临床营养科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赵冬芹 涂端玉
自从国家卫健委提出为期三年的“体重管理年”行动以来,减重话题的热度持续高涨。有些人很着急,通过各种低热量饮食把自己生生饿瘦了,随之而来的是胃肠功能越来越差,容易胃胀、腹胀、便溏,还伴随出现怕冷、汗多、手脚不温、夜尿次数增加等。这是不科学减重导致脾肾受损了。
脾、肾为先、后天之本,“脾病及肾”,不合理饮食的危害在《黄帝内经》《脾胃论》等中医古籍中亦早有论述。长时间的(极)低热量饮食,组织、器官所需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营养来源得不到满足,胃肠道的黏膜、绒毛随之受损,其他脏器也被波及。“肥”是减下来了,但人的精气神却越来越差。
“肥人多湿”,但并非所有人用祛痰利湿利水就能成功。健康人有九大体质,同样超重肥胖人群也有不同体质及不同的中医辨证分型。
赤小豆饮、薏米荷叶水针对痰湿内盛人群效果显著。很多古代典籍也有论述:之所以有痰有湿,与气虚、阳虚有关,治以健脾、温肾为本。故平素脾肾两虚以及减重过程中出现怕冷、夜尿增加、疲倦乏力、进食后胃胀不适,大便溏烂,舌头胖大等症状者,就不要再单纯利湿利水了。治病求本,针对其气虚、阳虚,需要加强健脾运脾、温阳利水,才能奏效。黄芪、核桃温补脾肾,黄芪、山药、白扁豆、茯苓、陈皮等适合健脾理气祛湿,可常用。
(编辑: 吴嘉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