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勇,1957年6月出生,1985年进入日本爱知工业大学读硕士,1989年在日本名古屋大学攻读博士,从事清洁能源的研究。1996年通过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招聘,从日本回国,在中科院广州能源所从事能源与环境交叉学科的研究与开发。
回国创业 大有用武之地
陈勇是90年代中期,应聘中科院“百人计划”回国的。中国能源与环境方面的科研任务十分紧迫,祖国的需要就像块巨磁吸引着他。他说,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心中有祖国。为了报效祖国,他毅然作出了人生道路上具有转折意义的决定:返回祖国,为国家的建设和进步作些具体事情,为民族振兴出点力!这充分体现了一个爱国学者的博大胸怀和高尚情操!于是1995年他毅然携妻女放弃在国外优越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回到中科院广州能源研究所开创洁净煤及固体废弃物能方面的研究,担任室主任和首席科学家,成为一名双肩挑的年轻学术带头人。
回国后,他以中科院“百人计划”为契机,很快就建立了洁净燃料实验室,目前,该实验室已初具规模,仪器设备精良,以年轻人为主的科研队伍已形成。三年来共承担了国家、省、国际合作重大科技项目20多项,并将他在国外的研究积累结合国内的实际,开展应用基础研究与技术开发,取得了创新性的成果。在洁净煤技术中,研究、开发了多组份粒子流化床半湿式燃煤烟气脱硫新技术,获国家专利,并进行了示范推广应用。在垃圾能利用技术中,他组织开展了生活垃圾衍生燃料的燃烧机理研究,在对广州及珠三角地区生活垃圾进行的多年的跟踪取样、分析基础上,建立了包合垃圾物化特性、处理方法及RDF基础研究和技术的数据库;首次提出应用系统集成技术综合处理和利用生活垃圾的能量自给的生活垃圾堆肥技术方案,使垃圾达到能源化,肥料化和卫生化。具有多项技术集成的能量自给型城市生活垃圾堆肥系统分别在广东省博罗县、罗定县兴建。这些都是国内外该领域中最新的创新成果,有关科研成果已通过专家鉴定;近五年,他共发表论文87篇,其中在国内外核心刊物发表论文34篇,SCI、EI共18篇;申请专利8项,并积极将科研成果应用于经济建设,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同时,培养博士生、硕士生十几名。他所带领的科研团队被中科院授予《百人计划》“优秀科研团队”称号。他本人多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并被国家聘为“十五”863项目专家组成员。
管理创新 事业跨越发展
陈勇1998年担任所长后,正值中国科学院进行科技体制改革,实施知识创新工程,而摆在他面前的路有两条:要么守摊子,任期四年的小日子还能过下去;要么就大胆进行改革创新,挑战风险,挑战阻力。按知识创新工程的要求,他带领全所职工主动地进行了研究所的全面改革创新。
他充分发挥本所优势,确定了研究所的学科发展方向,以此形成了“科研--高技术产业--行政管理--流动”四大模块的科研创新格局:在科研上,他按学科发展方向设岗,实行首席科学家负责制,以提高研究所创新能力;在高技术产业方面,他利用本所技术优势和社会资源创办了二个高技术产业基地和后勤服务公司,并制定和实施相应的配套改革。从而建立了开放式的知识与技术创新体系,形成了“开放,流动,竞争,高效”的机制。在人事制度改革方面,大胆启用、招聘年轻有创新精神的优秀人才,使研究所目前科研骨干的平均年龄达到38岁。在8位首席科学家团队中,35岁以下的科研骨干就占43%;管理队伍中,三个处室正副处长平均年龄36.3岁,并启用博士后和硕士生, 以增强管理队伍人员素质。引进各类高素质人才25人,形成以中青年骨干为主,学术梯次清晰,充满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科技队伍。
改革出效益,创新促发展。近两年来,研究所共申请国家、中科院、省、市及国际合作等各类科研项目等115项,获批准64项,2000年总经费达5000多万元,创建所之新高;并开展国际合作项目19项;还重点抓了国家、中科院和广东省重大科研项目,完成各项
科研计划率达100%;同时,专利与成果也获得丰收,两年共申请专利22项,获授权专利23项;并有8项成果分别获国家、中科院和省的科技进步奖;全所发表各类论文176篇,使各种论文水平大幅度提高。使研究所于2001年成为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全面推进阶段试点单位。
科技产业 促进成果转化
陈勇从1998年4月担任能源研究所所长,年底为了扩大研究所生产加工能力,借助社会闲置资源——广东省博罗县农机厂的厂房、设备共同合资建立了博罗九能高技术工程有限公司,能源所取得控股地位。博罗农机厂有较好的机械设备和一批实践经验丰富的技术工人,能源所与之合作,使目前企业有了新出路,同时使能源所的科研成果有了转化基地。随着研究所不断发展,他还鼓励与倡导有市场前景的技术及项目与社会资源结合,并且采取灵活的多元化产权结构形式,允许与鼓励科技人员以技术参股,成立了研究所控股,科技人员持股49%的广州科凌新技术有限公司,调动了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并积极将本所的科研成果“生物质气化发电技术”迅速转化为生产力,在我国东北、云南、河北、福建等地大力推广,并出口泰国、缅甸和柬埔寨。还积极充分利用社会人才、资金、信息、市场网络等资源,与社会各种力量进行强强联合,如同北京天普集团公司、北京华清地热公司等组建的北京中华能源高科技集团公司,形成了一个跨地域、跨行业、跨领域、跨机制的新型企业,以大力推动我国绿色能源产业化工作。还同北京煤炭研究院,清华紫光等组建“天地股份公司”,“天地股”的上市工作已进入倒计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