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商业发展现状和商业物流发展的有利条件
广州市商业局 谭应华
一、广州商业发展现状
(一)商品流通规模居华南地区首位,成为全国城市商业三巨头之一。今年,在国家扩大内需政策和假日经济的拉动下,我市消费品市场持续繁荣兴旺。l—9月,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906.57亿元,实际增长13.66%,流通规模连续10年居北京、上海之后名列全国第三位,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排在首位。餐饮业欣欣向荣,32家全国特级酒家,我市占9家。l-9月全市餐饮零售总额达173.24亿元,同比增长
14.44%,相对数和绝对值都稳居全国城市之冠。
(二)商贸中心城市的地位日益显现。广州处于欧、亚大陆的东南端,地处太平洋、印度洋、亚洲和澳洲之间海上航路之要冲,可就近与世界各国交往,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广州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策源地,奠定了历史上重要商埠的地位。改革开放后,我市以流通为突破口,率先在全国放开搞活,大力发展大商贸,搞活大流通,培育大市场,商贸中心的作用越来越突出。表现为:一是零售业业态丰富,集聚功能显要。新建了一大批购物中心、仓储式商场、综合超市、连锁便利店等商业网络群,市级商业中心区和各区级商业中心功能齐全、层次分明。全市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以上大型商场有35家。独具岭南风格的上下九路、专卖店林立的北京路步行街和国内外名牌菩革的环市东路中心商务区,以及一大批集餐饮、购物、娱乐、休闲于一体的综合性零售商店不仅吸引省内外消费者,而且已成为旅游休闲的好去处。据调查,来广州的国内外游客中,以经商或购物为主要目的占40%以上。二是商品交易市场成熟,已成为华南地区乃至全国商品集散地。完善和培育了流花服装、海印家用电器、黄沙水产品、增槎农副产品、天河电脑等集散地为代表的辐射全国的商品交易市场体系。目前全市商品交易市场有1108个,去年成交总额为443.1亿元。其中消费品市场有1041个,生产资料市场67个。三是万商云集的商业经营环境日渐形成,贸易服务功能增强。随着广州市场逐渐与国际国内市场交汇,南北贸易融合,商业交易气氛更加浓厚。至去年底,全市批发、贸易。餐饮业网点达20多万个,从业人员近80万人,城乡居民每千人拥有网点数达29个,排全国第一,越来越吸引国内外制造商、代理商、经销商、批发商来广州设立销售基地,国内外名店、名品牌纷纷落户广州开设专卖店和专业连锁店,跨国商业集团也看好广州市场,正着手拓展计划。
(三)商业现代化水平居全省领先地位。市政府积极扶持和推动重点商业企业加快电子信息化建设,全市大中型商业企业基本都建立了POS系统,计算机应用普及率超过90%,其中有50%的企业实现计算机信息管理网络化,商业自动化走在全国大中城市的前列。大力推广金卡工程,不断开发推出各种专用卡。优惠卡、联名卡,电子货币消费量排在全国同行之首。电子商务应用有了实质性发展,1996年建立起“广州贸易网”电子商务平台,开发了电子单证管理、网上交易管理、安全认证和网上支付等系统。今年还建成了全国首家北京路网上步行街站,实行网上购物,利用信息技术开拓对外贸易初显成效。
(四)商业改革不断深化,企业活力逐步增强。通过深入实施大集团、大公司战略,组建了广百、广州酒家、蔬果等商企集团19家。今年我们着力重组更具控制力、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大型商业企业集团,8月份全面重组了市属国有百货业优良资产,整合为两大百货板块,商业国有资本的集中度和竞争力得到提高。采取多种形式放开搞活中小企业,目前全市国有350多户商业小企业,普遍完成了以制度创新为核心的新一轮改革,其中多数焕发了生机和活力。商业业态逐步优化,连锁经营行业覆盖面扩广。目前,我市连锁企业有38家,连锁店铺1358间,销售额达100亿元,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比重的8.9%,成为我市流通领域新的增长点。对外开放势头良好。“九五”期间,市属商业系统累计实际利用外资金额近4亿美元,用于改造商业零售、饮食酒店、旅游娱乐和商办工业等行业,促使其上档次上水平。
二、广州物流发展的育利条件
经济全球化趋势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全世界的消费需求者与供应商能直接面对面地交易,从而对物资配送提出了快速、及时、准确、优质的迫切要求。因此,追求物流效率已成为提高国民经济运行质量和企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物流业已成为继制造业利润和商业利润之后的“第三利润源泉”,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和重视。近几年来,我市综合竞争力日益增强,并把培育现代物流体系列入建设现代化中心城市的规划建设中,给物流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和条件。
(一)广州综合经济实力和发达的商贸服务业为发展物流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改革开放以来,广州经济以年平均14%的速度持续快速发展,高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成为我国乃至亚太地区主要的经济增长点,积累了雄厚的经济实力,在全国十大城市中,国内生产总值至92年以来一直排在全国第三位,去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4000美元,城市综合实力在全国50强城市中进入前3名。商贸服务业显示出突出的优势和良好的发展前景,占全市经济份量越来越重,商贸服务业占GDP的21%,其中商业流通业占全市GDP的10%,社会服务业占6.2%,旅游服务业占5%。广州中心城市的集中、扩散和服务功能日益明显,带动了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发展和城市群的迅速崛起,这为商业物流企业以广州为中心向珠江三角洲乃至全国辐射提供了更大的空间。
(二)广州物流市场需求不断上升,企业外购物流服务的需求增大。一是经济全球化浪潮带动广州物流兴起。当前世界经济趋向全球化,一向外向性和国际化特征明显的广州,将吸引大批跨国公司投资建厂,这些跨国公司为降低生产成本而追求物流合理化,更多地采用国际惯用的外购物流模式,从而带动了我市物流市场需求的增大。我市目前经营得比较好的物流企业,它们基本上都是在大型跨国公司委托和影响下发展起来的。二是广州商业产业升级迫切需要构建现代物流体系。随着我市商业结构优化调整,大集团、大公司集约化、规模化经营凸现,需要巨大的物流渠道;电话、电视直销、网络购物等无店铺销售方式和代理制、连锁配送制的兴起;以批量进货大量销售为特点的大型仓储式商场、综合超市的加速发展;特别是近年来,我市加大力度建设现代化、信息化、集约化批发市场体系,以此推动广州商贸的辐射力,等等这些都迫切需要发展现代物流配送与之配套,才能实现商流、物流、信息流的统一,提高流通效率。三是随着市场开放程度的加大,条块分割的局面打破,大生产、大流通的格局将扩大商品流通规模。预计“十五”一时期,我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年均增长12%,必将增大物流规模。
(三)广州商业众多的仓储设施对建设和发展第三方物流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依靠行政手段建立起了各行各业为本系统本企业服务的仓储群,它们绝大部分分布在商业系统各批发和零售企业,而如今这些设施和基地为发展第三方物流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我们希望能吸引国内外资本对其进行有效的重组和整合,逐步发展起“类物流”和“物流企业”,最后再建立第三方物流,这无疑可降低成本,节约资源。
(四)广州城市基础设施日臻完善,交通通讯总枢纽更加巩固。我市不仅拥有华南地区最大的国际港口和最大的航空港,而且还是华南地区最大的铁路枢纽和高速公路网络的核心,已建成海港、空港、公路、铁路四位一体的物流交通运输网络。并率先与国际接轨,实行大交通管理体制,不仅形成了各种运输方式布局合理、能力强大、便捷通畅的运输平台,而且在管理体制上予以保证。电话、电报、邮政等通信手段齐全,全社会货运量、港口货物吞吐量、邮电业务总量均居全国十大城市前列,进一步增强了广州作为华南地区连接国内外重要交通枢纽的功能,是发展物流业的首选之地。
广州城市建设日新月异以及良好的投资环境,已被年青人喻为“创业的天堂”。近年来,我市上下正朝着把广州建设成为最适应居住和创业的城市这一目标而努力。我们真诚希望日本客商多走走,多看看,更深入了解广州,加强与广州商贸服务业的合作,共创新世纪辉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