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市政园林局园林绿化及污水治理工作情况
(2001年11月19日)
城市环保工作是一项综合性工作,牵涉面广,涉及单位多,需要各有关部门齐心协力、共同努力才能抓好。由我们市政园林局负责的主要任务是城市绿化建设和污水治理工作,这是城市环境的基础工程。下面,我就这两个方面的情况向大家作一个介绍。
一、城市绿化和污水处理的基本情况
(一)城市绿化各项主要指标
至今年9月,我市(十区)建成区绿地面积11392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13675公顷,绿化覆盖率为31.3%,绿地率为25.8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O.56平方米。
与三年前相比,分别增长了4.52、4.73个百分点和1.75平方米。三项指标已超额完成市委、市政府下达的“三年一中变”规划要求。
(二)公园的基本情况
目前,我市(十区)共有各类公园118座。(占地面积7316.6公顷)。其中,市级公园23座,(占地面积1092.06公顷);区级公园21座,(占地面积4828.74公顷);村镇公园61座,(占地面积597.73公顷);社会企业及私人企业所办的公园(如东方乐园、香江野生动物园)11
座,(占地面积789.91公顷);历史悠久、古典园林典范(如宝墨园、余荫山房)2座,(占地面积6.16公顷)。
分布情况为:越秀区7座,荔湾区4座,东山区7座,天河区15座,白云区25座,黄埔区10座,海珠区7座,芳村区5座,番禺31座,花都区7座。
(三)城市污水治理基本情况
由我局负责管理的市区河涌有8条(荔湾涌、司马涌、沙基涌、马涌、东濠涌、新河浦涌、沙河涌、猎德涌);人工湖四个(东山湖、荔湾湖、流花湖、麓湖)除流花湖外、其余均进行了整治;已建成并投入运营的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3间(处理规模33万吨/日的大坦沙污水处理厂,处理规模22万吨/日的猎德污水处理厂,处理规模3万吨/日的开发区污水处理厂),日处理污水能力为58万吨,(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超过31%)。
二、“三年一中变”所取得的成效
(一)城市绿化方面所做的主要工作
我们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营造山水园林城市”总体目标,按照规划要求扎扎实实地做好全民义务植树和城市园林
绿化的各项工作。特别是我市全面实施“一年一小变”、“三年一中变”城市形象综合治理以来,城市园林绿化水平有了
明显提高。
从1999至2001年,共投入资金4.45亿元进行城市绿化建设,先后完成了广州东站绿化广场、陈家祠广场、海印桥桥底绿地、英雄广场扩建、中大北门广场、洲头咀绿地等一批城市中心绿地的建设;营造了珠江两岸绿化景观、广州新体育馆周边道路绿化、黄埔大道旁绿化、芳村长堤音乐广场等一批城市绿化“精品”;高标准地建设了广园东快速路一、二期、广花路、大金钟路等多条城市主要道路的绿化工程。市、区等各方共投资4.51亿元进行恢复绿化工程,清违复绿面积422.45万平方米。认真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三年来共植树984.33余万株,尽责率86.78%。今年还根据市政府下达的任务,补植乔木6313株,灌木3382丛,绿篱5817平方米,地被97006平方米,草地12644平方米。
(二)公园建设和管理情况
我们按照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和为市民服务的宗旨,认真做好公园建设和管理的各项工作。三年来,市、区两级先后投
资6.9亿元(未含各公园自筹费用),建成了珠江公园、二沙岛宏城公园、广州体育公园、朱村公园、螺壳山公园、荔枝公园、新机场人和新村公园。庆丰村九龙公园、龙归镇夏良公园、东联公园和东(上面是“朗”,下面是“土”) 、西(上面是“朗”,下面是“土”)公园等19个公园(未含番禺、花都区和从化、增城市),占地面积达240.59万平方米;完成了江高公园的扩大建和长板公园二期、瀛洲生态公园二期的建设,长洲岛杜鹃公园等正在积极建设中。
在创“4A”景区工作的基础上,通过全面开展IS09000的贯标工作,积极推进白云山风景名胜区的建设和维护,努力拓展“市肺”的各项功能。三年来,新建了3.15万平方米的云台东绿化广场;完成了2万平方米的艺博绿化广场建设;建设了“西侧休闲带”和将军登山山路、可憩大草坪、挹云亭、桃花涧等多处绿化小景点;种植各类乔灌木50余万株,配植了大量的地被植物,清拆5.6万平方米,复绿14.64万平方米。
组织开展了公园管理“红棉杯”劳动竞赛活动,促进各公园在建设规划、绿化养护、安全防范、设施容貌、环境卫生等方面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并对市属公园创建“文明公园”活动进行了检查考核,(流花湖公园、中山纪念堂、草暖公园、黄花岗公园、兰圃和东风公园等6个单位荣获2000年度“文明公园”称号)各公园也积极筹措资金进行景点的建设及改造,进一步改善了公园的环境面貌,完善了休憩功能,为广大群众提供了大量休闲、娱乐和锻炼身体的环境良好的空间。三年来,市区公园(含白云山风景名胜区)进园人数超过2.5亿人次。
我们还先后对流花湖公园、烈士陵园、越秀公园等进行了围墙改造及大规模绿化整顿,共拆除公园围墙店铺715间,面积55210平方米,建通透围墙8000多米。(虽然公园经济收入因此减少了1400多万元,但通过改建通透围墙,)改变了公园“大宅门”式的形象,使公园园景与城市景观融为一体,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今年下半年,我局还出台了广州市老年人进公园优惠政策,明确规定凡65岁以上的广州市民,持有市老龄委统一颁发的《优待证》或其他有效证件的,均可免费进入118座公园中的95座(除各公园的园中园、广州动物园、云台花园、兰圃、草暖公园、市儿童公园、中山纪念堂、流花西苑和部分社会公园外)。
这一政策的推出,受到了广大市民群众的热情欢迎,深得人心。
(三)污水治理方面所做的主要工作
我市污水治理总的原则是:坚持城市生活污水以集中处理为主,分散处理为辅,重点建设大型集中水处理厂,把各分区污水和旧城区的合流污水,或直排入河涌、珠江的污水进行截污,输送到城市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我们所做的主要工作是:
一是认真制订污水治理规划。于1988年编制了《广州市市区污水治理总体规划》,1995年编制了《广州市市区排涝总体规划》。2001年10月完成了《广州市污水分区(大坦沙分区、猎德分区、沥滘分区、西朗分区)规划》的修编,均已获市有关部门批准。
二是加大对城市河涌的整治力度。先后完成了西壕涌至猎德污水厂长达9.3公里的江北截污渠箱工程,新河浦涌1.4公里截污工程、荔湾涌三期0.9公里的截污工程、文德路2.3公里的分洪道工程、沙基涌截污工程,西场涌截污工程,并配合市水利局实施了石井河两岸17公里的截污工程;完成了东壕涌、西场涌、沙基涌等一批污水泵站和渠箱建设,将原来直排珠江的河涌污水拦截输送到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使珠江广州河段的水质有了较大的改善。
三是加大对市区人工湖的整治工作。从1999年开始,先后对荔湾湖、麓湖、东山湖进行整治,共投入资金约1.4亿元。整治分三步实施,1、截污,确保生活污水不再排入湖中;2、清淤,采用这一方法,东山湖清除淤泥21万立方米,荔湾湖清除8万多立方米;3、投放微生物制剂,对湖水水质净化处理。东山潮、荔湾湖尝试使用了这一办法,使水质基本达到了地表水四类标准。近期,我们还准备对流花湖进行整治。
四是组织开展排水系统的雨污分流建设和管网改造。完成了旧广从路、黄埔大道、滨江西路等处的雨水污水管的铺设及天河地区污水管网改造,近三年来共铺设和改造雨水污水管道5万米,大大减少了污水排放量。
五是新建和扩建了2个污水处理厂。完成了猎德污水处理厂首期22万吨/日的工程建设,二期22万吨/日工程的筹建工作正在进行中;大坦沙污水处理厂通过加强科技创新,提高工艺水平,进行挖潜增容改造,日处理污水能力由原来的30万吨上升至33万吨,1999年被评为全国污水处理厂运行管理先进单位,目前该厂第三期工程前期工作正在顺利推进;我国第一个采用融资方式建设的西朗污水处理厂和沥滘 污水处理厂的筹建工作也正在进行中。
三、十五期间,城市绿化和污水治理的规划
(一)城市绿地系统总体规划
由我局和市规划局共同承担,市、区有关单位参与的《广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工作,已基本完成中心城区(八区)部分,近期将组织专家评审。主要内容是:
1.总体目标:充分利用广州山水环抱的自然地理条件,按照生态优先的原则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构筑城市生态绿地系统的空间结构,发展各城市组团之间的绿化隔离带,实施“森林围城”和“山水城市”建设战略,构成“青山、碧水、绿地、蓝天”的景观格局,将广州建设成为国内最适宜创业和居住的国际化、生态型华南中心城市。
2.中心城区绿地系统布局模式:
一是“一带两轴,三块四环”。“一带”,即沿珠江两岸开辟30-80米宽度的绿化带,使之成为市民休闲、旅游、观光的胜地,体现滨水城市的景观风貌;“两轴”,即沿着新、老城区发展轴集中建设绿地以期形成两条绿轴。其中,老城区的绿轴宽度为50-100米,新城区的绿轴宽度为100-200米;“三块”;即分布在中心城区边缘的白云山风景区、海珠区万亩果园和芳村生态农业花卉生产区三大块楔形绿地,营造广州中心城区“绿肺”;“四环”,即沿看城市快速路系统建设一定宽度的防护绿带;作为城市组团隔离带和绿环。其中:内环路10-30米、外环路30-50米、华南快速于道及广园东路50-100米、北二环高速公路 300-500米。
二是“绿心南踞,绿脉导风”,在中心城区东南部的季风通道地区,规划预留控制和建设巨型绿心,包括海珠果树保护区、小谷围生态公园、新造一南村一化龙生态农业保护区等,总面积180平方公里。同时,沿着城市主于道两侧建设一定宽度的绿地;使之成为降低热岛效应、改善生态条件的导风廊道。
三是“公园棋布,森林围城”。以公园为主要形式大量拓展城市公共绿地;使城市居民出户500-800米之内就能进入公园。在市区的西北和东北部,规划以现有林业资源为依托,建设好水源保护区与森林游憩区。同时,在南部平原水网地区,大力推动海岸防护林、农田防护林网与生态果林区的建设,使之成为城市的南片绿洲。
四是“组团隔离,绿环相扣”。从市域范围来看,花都、番禺撤市设区后,广州的城市建设发展重点将转向东南部,重点建设新广州的南翼城市组团。因此,在整个城市的各组团之间,要规划建设较宽阔的绿化隔离带。同时,要将市区周边的山林、河湖景观引进城市,充分体现山水城市的特色。在河湖水体、公路铁路两旁,要按标准设立防护林带。在城市东北部、西部、北部、南部,要结合郊区大环境绿化,把丘陵、平原、河涌、道路绿化和公共绿地连结成网,组成系统;实现绿树成荫,鲜花满城的生态绿地系统。
3.市区绿地建设指标规划:按照2001年6月《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绿化工作的通知》精神和建设部颁布的国家园林城市指标要求,本着“高起点、高标准”、“总体规划,分步实施”和实事求是、量力而行的原则,我们规划到2010年,城市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5%和平方米(其中,城市中心区的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要达到6平方米)。
(二)污水治理规划
1.积极推进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在“十五”期间完成猎德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22万吨/日)、大坦沙污水处理厂三期工程(22万吨/日)、西朗污水处理厂首期( 20万吨/日)、沥滘污水处理厂首期(30吨/日)共四座污水处理厂的建设,使我市日处理生活污水能力达到152万吨。目前,这4座厂建设的前期工作正在进行中。
2.按《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调整深化版),至2010年,我市规划拟建和扩建9座污水处理厂:
猎德三期,日污水处理能力 31万吨;
沥滘二期,日污水处理能力42万吨;
西朗二期,日污水处理能力20万吨;
横沙厂(大坦沙),日污水处理能力30万吨;
黄沙围厂,日污水处理能力35万吨;
云埔厂,日污水处理能力20万吨;
大沙地厂,日污水处理能力40万吨;
开发区二期,日污水处理能力6万吨;
琶洲厂(纳入沥滘 污水处理系统)。
规划完成后,我市日污水处理能力将超过376万吨。
3.着手进行广州旧八区(除大坦沙分区、猎德分区、沥滘分区、西朗分区以外)其它分区污水规划修编工作和番禺区、花都区污水分区规划的编制工作。
4.组织编制珠江流域城市污染防治规划,划分水功能区,确定污染物排放量,实行水污染物总量控制。
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将按照市委、市政府制定的城市绿化建设和污水治理工作规划,努力实现把广州建设成为国内最适宜创业发展和生活居住的城市之一的目标而奋斗。
(由广州市市政园林局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