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千多年以来,广州市一直是中国最繁华的城市之一。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广州,更是早已成为东南亚举足轻重的国际性商贸中心。因此,广州市的发展备受海内外的瞩目。
展现城市魁力 提升竞争优势
—一广州市市长林树森访谈录
从1998年开始,广州提出“一年一小变、三年一中变、2010年一大变”的建设规划蓝图,广州如今呈现出“天变蓝、水变碧”的景象,并逐步朝着“成为国内最适宜发展和生活居住的都市”发展。由此,广州市越来越显示出不凡的城市魅力,其作为东南亚举足轻重的国际性商贸中心地位也日益凸现,竞争优势正在不断提升。
日前,本刊记者专访了广州市市长林树森。
记者:林市长,刚才在进入广州市区后的火车上,很多香港朋友在赞叹广州的巨大变化。海内外人们也在关心着“广州一年一小变、三年一中变、2010年一大变”的城市发展状况,您能向我们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吗?”
林树森:“广州一年一小变、三年一中变、2010年一大变”是省委李长春书记来广州开办公会时倡导提出的。大家都知道,原来广州给大家的印象是经济发达,城市发展比较乱一点,特别是脏乱差。为此,我们提出一年整治广州的脏、乱、差,使市民能迅速体会广州的变化。三年一中变,指从98年到2001年九运会期间,这期间广州的变化主要是解决城市交通问题,我刚到广州时,有同志说谁能解决广州市的交通问题,谁就是大功臣,觉得解决广州的交通问题是很困难的甚至是不可克服的。2010年一大变,是按小平一同志90年的讲活精神,广东省20年赶上四小龙,希望广州在201O年率先实现现代化。这就是我们提出几年“变化”的缘由。
现在清楚了,一年过去也好,三年过去也好,基本上达到了我们的目标。小变化不要讲了,解决城市交通人人都有亲身体会了,在广州大范围塞车已经没有了,车速也提高了。解决广州变化的关键是几方面的转变,一方面基本上是把市中心区交通网络建立起来,标志是内环路、外环路、华南快速干道、广源路、机场高速公路等骨干道路都建了起来,广州市的道路基本上都拉开了,广州市中心区的道路改善了,这是非常明显的。其他方面,比如地铁,l号线开通,2号线上建基本完工,3号线的前期工作做完了,国务院也批了,广州市的轨道交通网络规划也已完成。道路系统中的断头路、影响交通的平交十字路、设施都做了一些处理。一句话,广州市作为华南的中心城市,关键设施机场、港口、火车站、公路枢纽站的主要项目都开工了。现在看来,我们不仅是解决了塞车的问题,也为广州市今后的发展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三年一中变,还完成了一些城市标志性的建设,比如九运会的体育场、体育馆、一批写字楼、一批新的住宅区,都在这三年中完成了。从整个城市环境说,增加了公园、绿化、绿地,种树、种草。这几年的成绩是不错的。这几年增加了800公顷的绿地,拆除违章建筑100O万平方米,相当于一个中小城市。
记者:广州今日的变化的确很大,比如天河区的变化,让一进入广州的香港人感到十分明显,也切实能让人有“国内最适宜发展和生活居住的都市”的一种感觉。
林树森:现代城市有两个概念,一个是创业,一个是居住。城市环境差,交通也不好,谁在这里创业?谁在这里居住?我刚才说了,包括城市环境、大气质量、水的质量、城市噪音,这三年我们也都进行了很大的整治。广州市从城市环境质最来讲,去年全国46座城市评比,除几个环保模范城外,广州综合排名第七位。原来我们比较靠后,天是灰蒙蒙的,水是臭哄哄的。现在看广州,天是蓝的,水是碧的,大气质量也变好了。
记者:基础打好了,城市的综合功能增强了,广州今后在提高综合城市竞争力上有何做法?
林树森:作为一个城市,特别是一个大都市,终归还是个总体竞争力的问题。广州,她不是一个普通城市,她是华南地区最大的一个城市。广州为什么会形成中心城市呢?主要是靠她的海、陆、空的交通枢纽。现代城市肯一定以交通为中心。我们首先是恢复和确立广州名副其实的交通枢纽的地位。原来广州机场旅客吞吐量在全国排第一,现在虽然不排第一,但仍然非常繁忙。我们在离市区22公里的地方,兴建新的白云国际机场,这个机场是国内最好最大的机场,也是民航总局提出的国内三个中枢机场,这就是北京、上海、广州。也正是这个机场将进一步确定了广州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地位。
记者:广州港在国内港口是什么地位?
林树森:现在排第二位。原来曾经一度要放弃的,但这几年广州经过自己的努力,200O年广州港吞吐量达到I亿2千多万吨。原来预测广州港达不到8OOO万吨,现在广州港大幅度上升,这是什么道理?说明整个物流的中心还是在广州,广州枢纽港的地位是不容取代的。
记者:广州的综合实力在全国的城市中,还是比较强的。
林树森:在全国十大城市中,广州的综合实力一直排在第三位、去年我们的财政税收收入国库、省库、市库是717亿,其中上缴国库413亿,广州对国家的贡献大。我们搞经济建设,不是要讲速度多少多少,而是老老实实一个一个地做。综合竞争力首先表现在基础设施方面,也就是说在海陆空交通枢纽方面,那是最关键的。火车路就在这里交叉,谁都知道广州站,每年春运你一看就知道了,在华南,公路所有的交通中心是广州,我们这几年就是扎扎实实地按照现代化标准,建设一个海陆空中心;另一方面呢,城市的产业结构是不是优化,这也很关键,结构是不是好;你能不能转,能不能转得通,这也是城市综合竞争力的表现。广州这几年,提出传统产业、高新科技产业、服务业三者之间协调发展,这个城市才有竞争力;没有传统产业,高科技也没有基础,所以我们在这方面,是在大力做结构调整的工作;第三方面竞争力,很关键是一个城市的总成本。我认为降低城市各行各业的运作成本,也能反映出一个城市的竞争优势。只有降低城市总成本,才会有竞争力。现在深圳、广州、香港这三个城市比较,广州还是有优势的,我们现在要保持这种低成本才行,这也是城市竞争力因素;第四方面,我们明确提两个概念,一方面要适宜创业发展;一方面要适宜居住。如果这个城市,人家都不想在那里居住,城市环境都不好,交通又不好,那谁到那里创业。所以城市环境的改善,各方面很关键。怎样才适合居住呢?不是说道路通了,空气好了就行了,医药、学校、文化其它都要配套,按照两个适宜的标准来配套,全面提高综合服务能力。第五方面,要发展高新科技嘛,关键是要承认知识的价值,这几年我们的高新企业也好,我们的留学人员也好,都是承认知识的价值,我们制定所有政策,也是承认知识的价值,这样的城市才有竞争力,我们主要是从以上五个方面,来提高城市竞争力的。
记者:前段时间香港特首董建华访问广东,媒体报道了“建构珠三角粤港经济圈”的新闻,那么在这方面广州市准备扮演什么角色?广州市有什么样的举措?
林树森:珠江三角洲严格来讲包括香港、澳门在内,就是一个大都市圈。从经济方面讲,澳门比较弱一点,珠海也弱一点。大都市圈的整个结构不仅仅只是珠江口,中心是广州。从经济的角度来讲,西面的弱一点,东面的强一点。香港、深圳为一块,广州、佛山为一块。广州之所以是这个大都市经济圈的中心,这是由广州所处的历史地位和地域优势所形成的,也是其它城市不可替代的。如果说粤港能进行经济发展的全面合作,广州具备有和香港经济互补、共同发展的城市结构与产业结构基础。上一次在香港召开的世界500强论坛会议,我在香港对董建华特首谈了一个构想,建一条广州到香港的悬浮列车高速线,广州到香港半小时,一年可以为香港迪斯尼乐园增加一、二千万游客。
记者:有没有这种打算?
林树森:我有这种想法,不就300亿吗?一边150亿。香港目前好像还没有这个概念,估计五年以后会有的。另一方面讲产业结构;在这个三角洲里,包括粤、港、澳,一直延伸到东南亚,只有广州具备原材料工业、重化工业、机械工业基础,包括石油化工、造船、汽车、钢铁、重型机械。发展高新科技,还是需要工业基础。美国现在不也还靠传统工业吃饭吗?粤港将来怎么联合、发展?从这个都市圈来看,主要是从都市功能与产业结构这方面来考虑合作。
记者:广州市国有企业改革有何特点?如何建造广州国企的“航空母舰”?
林树森:从广州国有企业改革这块讲;建几个集团都是外面在宣传。我们按照中央有关“三改一加强”方针,扎扎实实使企业按现代企业制度好好整理过来,国有资产授权现在有二种模式。一种模式由国有资产经营公司管理企业,另一种模式就直接让企业经营国有资产。这几年广州国企工作有两方而,一方面主要是发展,并不是消极地解决国有企业的解困、脱困问题,而是拼命发展,把企业做大,冲在前面。另一方面我们不用搞运动的办法,来搞企业改革,而是一个企业一个企业的解决问题。
(引自《中国市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