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

新闻动态 媒体评论

摘墙上牌,更要摘“心中牌”

www.guangzhou.gov.cn2024-05-24 18:47:38来源: 广州日报

都说基层工作是“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但半月谈记者近日走访时发现,在一些地方,无形的线都化作了有形的牌子,让基层叫苦不迭。据了解,不少乡镇办公楼已经打响“百牌大战”。基层要减担子,不妨先摘牌子。

不可否认,挂上具有辨识度的业务牌子,确实能方便群众一眼认出,“想办什么事该进哪个门”。然而,门前挂的牌子一多,不仅让人眼花缭乱,也容易产生乱象。比如,有的基层单位把牌子挂成“同类项”,明明就是一个读书室,却挂上了“阅览室”“图书室”“书吧”等不同单位命名的牌子;有的把挂牌当展览,什么牌子都想揽,群众来办事却一问三不知;有的更是“人有多大胆,牌有多大产”,曾有地方村委会最多时挂了两百多块牌子。且不说数量繁多、名称重复的牌子是否造成浪费,墙上的牌子比办事的脑子还多,这正常吗?

为什么对挂牌“情有独钟”?这可能分两种情况。

一是“要挂牌”的上级。有的上级为凸显自己的重要性,习惯“任务未动、牌子先行”,在布置工作伊始,先给基层挂上牌子、钉个钉子,以为挂了牌,任务就开展了,工作就能被看到了。有的上级则把挂牌当作考核指标,简单粗暴地把挂了多少牌子、有多少个阵地,当成工作业绩,挂牌就成了“韩信点兵”。

二是“被挂牌”的基层。上有所好,下必效之。基层也清楚上级是想借挂牌“压责任”,有时为表示对上级工作的重视和支持,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挂牌子表明态度。有的地方则深谙变通之道,“谁来检查就挂谁的牌”,早上还是“××服务站”,下午就成了“××工作室”,门前那面墙成了“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百牌大战”,本质上还是形式主义的一种表现,其危害也显而易见。一则“加牌不加人”,基层身兼数职累死累活;二则“挂牌不出力”,将形式主义贯彻到底。无论是哪种,结果只会恼了百姓、苦了基层、坏了口碑。

说到底,基层阵地不是“挂牌阵地”,挂牌多少也不该是评价标准。给基层减负、为基层松绑,摘下形式主义的牌子才是硬道理。如何摘?既要摘墙上牌,更要摘“心中牌”——摘下对形式主义的“迷恋”。倘若“心中牌”不摘,摘下再多的墙上牌也没用。

一方面,要提高思想认识、扭转错误认知。要明白不是挂了牌才体现重视,群众需不需要、基层认不认可才是关键。另一方面,要建立准挂制度、约束挂牌行为。前者要建立科学长效的管理规范机制,“什么能挂什么不能挂”得门清;后者则要建立行之有效的问责机制,形式主义的牌子谁挂谁负责。

其实挂牌本身无错,只要挂得有理有据有作用,相信基层干部和群众也乐见上墙。上级在推动工作落实时,不妨多倾听基层声音,做到不看牌子看服务,不看数量看实质。如此,才能把“减牌减负”减在基层干部、群众的心坎上。

(陈文杰)

(编辑: 广州网 龙煜)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