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

政务信息 宣传教育 政工论坛

劳动精神融入校园文化的行动研究(2023年12月)

www.guangzhou.gov.cn2023-12-25 09:00:00来源: 中国广州网

【内容摘要】劳动精神是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精神谱系的重要内容。在“五育融合”视域下,如何实现劳动教育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劳动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全方位构筑学生劳动精神世界。立足课堂、课程、项目、活动四方面,从劳动校本育人体系构建的角度出发开展行动研究,是劳动精神培育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劳动精神;五育融合;校园文化;课堂课程

劳动是一切幸福的源泉。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凝聚成劳动精神。劳动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赓续传承,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第二个百年奋斗阶段,在人才培养中凸显劳动精神,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至关重要的推动力量。

一、劳动精神蕴含丰富育人价值

(一)弘扬劳动精神是国家人才培育战略。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到要在全社会弘扬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其中,劳动精神多次出现在党的十八大以来的相关重要论述中。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一切劳动,无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都值得尊重和鼓励。”当前,劳动教育是国家坚持“五育融合”,全面发展素质教育政策中重要部署。劳动教育的内涵就是劳动精神的培养,这是培育拥有正确意识形态、甘于奉献、守正创新的未来人才的战略方向,对深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

(二)培育劳动精神弥补当前教育的缺失。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出现了鄙视体力劳动的现象,社会、家庭、学校重文轻劳,导致学生的劳动观念薄弱、劳动态度不正,劳动技能低下。很多学生“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在新时代,将教育与劳动相结合, 引导和帮助孩子们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爱劳动、会劳动、肯出汗,形成一种坚忍不拔的劳动精神。符合从“五育并举”到“五育融合”的时代要求,既能弥补当前教育缺失,又是中国教育变革的趋势与走向,更是适应未来教育新体系构建的必然选择。

(三)凸显劳动精神切合人才全面发展的需求。劳动使儿童的肌体充满活力、身心健康。劳动是手、脑综合运用的创造性活动。劳动能培养儿童的自信心、责任心、情感和意志等思想品质。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到“五育并举”的提出,至“五育融合”的倡导,劳动精神的培养一直是人才全面发展的指标,教育实践也充分印证了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劳动教育在“五育融合”中,既是“重要齿轮”也可作为“粘合剂”,具有独特育人价值。劳动精神的培育是学生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推进劳动精神校本化存在的问题

(一)劳动教育“虚设化”无足够重视。

在应试教育及人才选拔机制大环境下,“重智轻劳”观念根深蒂固,“劳动课”形同虚设,没有专任教师没有课堂时间保证。教师及家长只看重孩子的智力表现,而轻视了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更没有认识到劳动精神和劳动素养对孩子成长成才的重要性。

(二)劳动教育“表层化”缺乏实践性。

“安全”是学校教育的底线,为避免学生意外发生,教师习惯安排课堂上简单的手工制作、课堂操作等活动组织劳动教育,以课代劳、以教代劳、以说代劳、以画代劳成为劳动教育普遍存在的现象,劳动教育走不出课室,没有真实的劳动参与和体验,缺乏实践性的劳动教育,难以发挥其育人价值。

(三)劳动课程“零碎散乱”难以成体系。

学校以“劳动周”“劳动节”形式或依托节日开展劳动教育。劳动活动虽精彩纷呈,但因缺乏劳动教育目标定位,活动显现碎片化,没有呈现劳动教育的层次性和进阶型,难以形成育人体系,不能深入推进劳动精神的培育。

(四)劳动课程“千人一面”无校本特色。

学校对劳动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意识比较淡薄,没有能够依托学校的办学特色、挖掘、整合校本资源和地域资源,形成丰富多彩的教育资源包,推进劳动精神校本化,打造劳动教育特色。

三、构建育人体系,培育劳动精神

(一)接轨“乐善”特色,搭建育人框架

学校依据“五育融合”、劳动教育的相关理论、政策依据,围绕学校“乐善教育”校园文化特色,在学校“乐善”课程体系建构的基础上,融入劳动精神培育,将劳动课程和活动有机融合在“乐学、乐艺、乐健”和“善德、善行、善能”校本课程建设中,搭建育人框架。

(二)梳理劳动内容,统整育人体系

在行动研究基础上,学校组建课题研究团队,发掘“乐善教育”育人框架中劳动教育内容,开展梳理筛选、总结提炼,形成劳动精神培养育人体系,并进一步深化体系的建构,细化活动的内容。

(三)探索教学模式,优化劳动课堂

课堂是育人主阵地,劳动学科教学是劳动精神培育的摇篮。我校在“乐学”课程建构中,关注劳动学科课堂教学研究,并立足《劳动教育课程标准》,组织教师研读各年级上下册劳动教材,结合本土资源优势和学校“乐善”校园文化特色,积极开展劳动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总结提炼成两种模式“四步教学法”(①明确任务——准备材料——劳动实践——总结提升;②问题与思考——实践与活动——研究与讨论——收获与总结——拓展与创新),教学模式的探索尊崇劳动学科特色及学习规律,对优化劳动课堂提供了有力支撑。

学校在教学模式探索基础上,积极开展劳动课堂教学实践研究,在实践中总结提炼、不断完善劳动教学模式。

1.打造劳动品牌课堂

学校发掘本土水乡文化和学校“乐善”课程体系亮点和特色,结合劳动教材五年级上下册的教学实践,打造“烹饪课堂”和“种植课堂”为学校劳动教育品牌课堂。“香茅鸭的烹饪”和“艾草种植”品牌课堂在2021年南沙区“热爱劳动 耕读相长”劳动教育成果交流展示活动中做了精彩展示交流。

2.开发线上劳动课堂

学校将劳动学科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融合起来,跨学科组建备课团队,研读劳动教材,精心备课,依托网络资源,开发线上劳动课堂。在广州市线上资源建设中,我校的《光盘行动我能行》、《我是粮食小卫士——制作粮食驱虫包》、《认识浇水工具》共三节劳动课被选定为线上资源课程,学校劳动学科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在实践中不断深入推进、硕果累累。

(四)依托地域资源,开发体验课程

我校位于珠江出海口的岭南水乡小镇,水道纵横交错,拥有丰富的地域劳动资源,为劳动课程的开发提供了天然的沃土。学校发掘地域资源,立足劳动体验,在学校“乐善”课程体系开发劳动教育体验课程,进一步培育学生劳动精神。开发课程时,学校遵循课程开发“五个步骤”:规划活动领域——制定课程计划——编写活动方案——实施课程计划——反馈完善课程建构。学校逐步开发了三大劳动课程。

1.大自然研学课程

学校在“乐学”课程建构中开发拓展课程,联系镇内劳动基地——东涌镇种业小镇,开展研学之旅,并将此打造为学校研学课程,分批次组织学生参与课程学习。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参观种业小镇,听取种业小镇工作人员的介绍。了解植物生长的规律和乡村种植生态旅游的发展,培育了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家乡的情感。

2.“小农田”种植课程

学校在“善能”课程中开发“种植课程”,并开辟“一方农田”劳动实践基地。学校每个班级安排种植区域。在老师的指导下,班级决定种植的植物品种,开展种植和研究活动。学校研发了“小农田”种植记录册,指导学生将种植活动作详细记录,并对植物的生长规律进行探索和研究。学校还先后开展了两届“种植节”活动,学生兴高采烈地进行耕作,践行了劳动、播下了希望。植物长大后,学校还组织各班级采摘,开展了“收获节”活动。2021年学校“一方农田”劳动实践基地被评为广州市4A小农田。

3.“乡村青少宫”劳动课程

学校以乡村青少宫活动课程为依托,围绕“乐艺课程”开发了一系列劳动体验课程,如:“编织”、“广绣”、“珠贴”、“软陶”“雏鹰小队”等等,透过每个星期活动课程的开展,学校课程实施中,锻炼了劳动技能,培育了劳动情怀和劳动精神。

(五)挖掘岭南文化,打造特色项目

岭南文化蕴含丰富劳动教育资源,学校与校外机构合作,遵循“合作共赢”原则,打造劳动特色项目,彰显校园文化意蕴。

1.狮头制作

学校致力于传承广东岭南文化,并依托东涌镇文体中心帮助和指导,开发了狮头制作工艺特色项目。由学校艺术科组牵头,组建了狮头制作工艺小组,工艺小组曾到佛山狮头制作工艺厂进行参观取经,在老师傅的指导下认真观摩和学习,并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制作和练习。参与特色项目的孩子们,不仅在活动中学会了狮头的制作,更加深了对岭南文化的了解和热爱。

2.“中草药”种植

学校立足本土文化,开发“中草药”鉴别和种植特色项目。学校重新翻修了生物园种植本地常用的中草药——鸡骨草、板蓝根、鸡屎藤、猫爪草、金钱草、粉葛、山药等等,并让学生制作中草药图鉴,通过活动了解中草药的药用价值和用途,激发学生对祖国中药文化热爱,并在行动中培育劳动的情操。

(六)搭建展示平台,淬炼亮点活动

学校精心组织劳动亮点活动,以亮点活动推动劳动精神在校园文化中落地生根。

1.劳动日和劳动节活动

学校以恒常活动为引领,探索以劳动达人(劳动实践能手)、劳动之歌(劳动歌曲传唱)、劳动之美(劳动题材绘画)、劳动创客(劳动创新活动)、劳动之乐(劳动收获成长感悟)等多种形式活动。每年开展主题为“劳动吹开智慧花”的劳动节活动,活动形式丰富多样,有劳动小制作、环保创意制作、劳动实践视频、劳动绘画和劳动心得评比等等,特别是劳动小制作、环保创意制作以“劳动创客”形式引导学生了解劳动小发明的资料,将已有科学技术知识和能力,践行实际生活,对不方便、不称心的用品和工具加以改进和创新,利用身边的材料、物品、废品加工成新的、有使用价值的实物,让孩子们在劳动中激发创新思维和能力,培育了热爱劳动的情感和态度。

学校每个月最后一个星期的双休日恒常开展家庭劳动日活动,倡导孩子积极主动承担家务劳动,家长指导孩子在家锻炼劳动技能。此外,学校开展“社会服务实践活动”和“垃圾分类活动”,让学生在行动和实践中,感受劳动带来的幸福,培育劳动精神。学校在少先队引领下还开展“红领巾争章活动”,活动中开设“劳动技能大擂台”,指导学生通过争章形式锻炼劳动技能,将热爱劳动的情怀延续到生活中。每学期学校评选“劳动小达人”。通过多彩劳动活动,将劳动精神全方位渗透学生心灵。

2.劳动与全科阅读相结合

学校在“智慧阅读”活动中,探索全科阅读与劳动教育有机整合模式。2021年11月学校开展“播种希望 收获成长”劳动全科阅读活动。我校确定“水稻之父”袁隆平爷爷作为全科阅读的核心人物,选择了《少儿红色经典 袁隆平》、《感动中国人物 袁隆平》、《追逐太阳的人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等书籍作为阅读材料,实现了劳动教育和全科阅读推广的有机整合,形成了八七大学科整合成四大板块的全科阅读体系。

一是希望的田野(语文+音乐),语文学科指导学生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读袁隆平系列丛书,制作好书推荐卡。语文课上进行情感铺垫后,由音乐老师教唱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让学生感受到袁隆平爷爷对土地深沉的热爱,感受劳动创造美好的生活。

二是数说袁隆平(数学+科学)数学和科学两大学科从理性思维角度,从袁隆平系列丛书中,筛选相关内容,共同开展了杂交水稻栽培实验数据探究性学习。科学学科从水稻生长的角度,指导学生关注温度、湿度、生长周期、亩产量的数值变化,然后数学学科以数据分析的手段,以绘制图表的方式呈现各项因素变化下,杂交水稻栽培实验的量化图,引导学生从数据的增长变化,看袁隆平爷爷为水稻栽培技术的发展作出的杰出贡献,感受劳动是幸福的源泉。

三是吹送稻花香(英语+美术),英语学科联合美术学科用英语多格漫画、手抄报的形式,帮助学生将阅读收获整理和重组,并内化为人文与科学素养,激活劳动情怀。

四是手栽生态梦(综合实践+劳动),我校指导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种植活动,尤其是开展了“鱼菜共生”生态循环系统的探究学习,学生在这样的劳动实践与科学探究中,感受到劳动的快乐,也切身体会了袁隆平致力于运用技术创新造福人民群众的决心和理想。通过全学科的阅读活动,学生感受劳动给世界带来的巨大变化,从劳动自觉转变成劳动自豪,变成富足一生的劳动精神。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劳动者的时代,机遇与挑战并存、希望与困难同在。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才能让劳动精神焕发时代生机。深化教育改革,弘扬劳动精神,培育会劳动、爱劳动、能吃苦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才能让劳动的涓涓细流汇聚成奋斗强国的磅礴力量,从而推动时代进步,全面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参考文献】

[1]徐长发 . 新时代劳动教育再发展的逻辑 [J]. 教育研究,2018,(11):12-17.  

[2] 李政林 .“五育融合”视域下劳动教育的过程逻辑与未来路向 [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41(04):13-17.

[3] 徐继存 . 学校课程建设的认识论问题 [J]. 山西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03):136-141.

[4] 隋培芹 . “五育融合”背景下的劳动教育课程校本化构建 [J]. 现代教育,2022,(10):25-271.

作者:广州市南沙区东涌第一小学 林爱芬

(编辑: 吴嘉祺)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