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

政务信息 宣传教育 政工论坛

对南沙区历史文化保护和利用的思考(2023年12月)

www.guangzhou.gov.cn2023-12-25 09:00:00来源: 中国广州网

【内容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绘就了南沙打造“立足湾区、协同港澳、面向世界”重大战略平台的宏伟蓝图。南沙历史文化厚重,在中华农耕文明和海洋文明双重影响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南沙水乡”文化,而这也是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之间文脉相通、血脉相亲的基因所在。随着高新技术企业不断集聚,特别是总部型企业加速落户,越来越多的青年才俊将选择在这里安家、创业,传统文化与新生潮流必将在南沙擦出新的火花。传承和保护南沙历史文化,擦亮城市名片,提升与城市功能定位相匹配的文化生活品质,是落实《南沙方案》、实现老城市新活力题中应有之意。

【关键词】南沙区;历史文化;传承;保护

依水而建是人类文明发祥地的显著特征。

南沙区地处粤港澳大湾区的心脏,历史文化厚重,是广州连通海洋、串联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枢纽门户。走进南沙,你会发现自己被大小各色水系环抱,既有三江入海奔腾磅礴的视觉冲击,也有小桥流水沁人心脾的岁月静好,在中华农耕文明和海洋文明双重影响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南沙水乡”文化,而这也是大湾区各城市之间文脉相通、血脉相亲的基因所在。打造南沙独具特色的宜居、宜业、宜游全新城市典范,要求我们必须读懂南沙历史,找到并传承这里的文化密码。

一、南沙特色历史文化概览

勤劳、勇敢、聪慧的南沙人民,深刻理解并适应海河交融的自然环境,在劳动实践中,创造了极富本地特色的文化民俗。

1.妈祖信俗

妈祖又称天后,真名林默,宋代福建莆田湄州岛望族林愿之女,因生前与民为善,救困扶危, 深受沿海渔民尊重,死后被奉为海上女神,立庙祭祀。不久,妈祖崇拜便传入岭南。目前广东仍存妈祖庙100多座,以南沙天后宫规模最大,而广州又以南沙塘坑天后古庙最为悠久。妈祖发源于民间,植根于民间,流传于民间,信众遍及各个阶层、群体,甚至超越国界、民族。

南沙居民世代靠海谋生,视妈祖为护航之神,每逢出海或遇天旱、洪涝等都要向妈祖祈求庇佑,甚至村中的一些重要事项也要向妈祖祈祷才决定。南沙妈祖信俗包括妈祖传说、日常祭祀和神诞祭祀等内容。妈祖诞祭祀在每年农历三月廿三妈祖神诞日期间进行,南沙当地举行祭祀活动一般从农历三月廿二开始,一直持续到廿五日,这是南沙妈祖信俗中的核心内容。南沙妈祖信俗是融合了南沙地域文化而形成的独特民俗,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在粤港澳及东南亚地区都具有广泛的影响力。

2.南沙炮台及海防文化

南沙的珠江入海口,是翻开中国近代史第一页的地方,见证了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在西方列强入侵和封建腐朽统治下,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受的前所未有的劫难,也见证了中国人民奋起反抗,仁人志士奔走呐喊,进行的可歌可泣的反抗斗争。

在南沙珠江入海口的虎门要塞,建有虎门炮台(蕉门炮台)、大角炮台、蒲州炮台、上横档炮台、下横档炮台、大小虎山炮台等,形成一个环形炮阵。这个炮阵配备有当时亚洲最为先进的海防大炮,也是清末中国最大规模的海防要塞。目前保存下来的炮台遗址共有12处,位于广州南沙的有7处。一门门古炮,是可以看见更可以触摸的历史,仿佛是一件件会说话的文物,不知疲倦地向每一个炎黄子孙讲述封闭必然落后、落后必然挨打的恒世警言。

3.南沙咸水歌

咸水歌是流行于珠三角地区的疍民以粤语吟唱的“白话渔歌”。清人屈翁山的《广东新语·诗语》中记载:“疍人亦喜唱歌,婚夕两舟相合,男歌胜则牵女衣过舟也”。过去浮家泛宅的人不断来到珠江口沿海一带冲积平原上,以种植、养鱼为生,同时也种桑养蚕,操持渔业,人们称他们为“疍家人”。他们常常在相距不远的两艇上,男女分别对唱、斗歌,久而久之形成了场面热闹咸水歌会。

人民音乐家冼星海祖籍番禺(今南沙区榄核镇),就在一条渔船上诞生,他的母亲也是疍民的后代。儿时的冼星海就是在母亲那里得到了音乐启蒙,仅凭记忆就能哼唱妈妈口口相授的上百首咸水歌谣。他后来也回忆说:“母亲是我的第一个音乐老师。”

4.南沙水乡婚俗

南沙东涌水乡两岸绿柳成荫,“出得门来便入船”。旧时的南沙疍民世世代代都寓居在水上,一直沿袭着以唱歌为青年男女择偶手段的习俗,久而久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水乡婚俗。2015年,作为汉族传统婚俗代表的“南沙水乡婚俗”,被列入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南沙水乡婚俗仪式突出了水的特点,与陆上婚礼大为不同。“穿着红嫁衣,坐在花船上,以水为媒,以艇为轿,穿过小石桥,泛起水涟漪;船桨摇散了百年祠堂的倒影,咸水歌唱出了对新人的祝福,水乡儿女情定碧波,托付了终身,传递了香火。”疍民上岸定居后,南沙水乡婚俗逐渐演变、简化,慢慢成为现在具有时代特征的水乡集体婚礼,其核心的婚嫁仪式仍反映了水乡文化特色。

5.黄阁麒麟舞

麒麟是我国民间传说中的神兽,自古以来是儒家“仁”与“和”的象征。在南沙黄阁镇,多处可见“麒麟文化”的存留与传承,每逢佳节当地居民就舞起麒麟,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演绎“麒麟献瑞”的美好景象。2001年,黄阁镇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中国民间艺术麒麟之乡”;2007年,黄阁麒麟舞被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演舞先练武,在学麒麟舞前通常要先学习一至两年的武术,只有拥有武术功底才能舞好麒麟。南沙黄阁麒麟舞吸收了莫家拳等带有鲜明岭南特色的武功精粹,阵仗强大、气势粗犷威武,一人舞麒麟头,一人舞麒麟尾,两人默契配合,把传说中麒麟的喜、怒、哀、乐、惊、疑、醉、睡等动静神态表现得栩栩如生。同时,黄阁麒麟舞还融入了岭南音乐,音色独特,音调清朗明健,节奏跳跃明快,风格欢快而雄浑,充满了热烈的喜庆气氛和浓厚的南沙地方韵味。

除上述五项外,南沙还有香云纱染整技艺、南沙赛龙艇、南沙疍家传统小食制作工艺等地方文化民俗。这些中华民族灿烂文明和岭南文化的优秀代表,是南沙的闪亮名片,也是镶嵌在大湾区“A”字形几何中心的一颗颗瑰宝,亟待遗海拾贝、发扬光大。

二、对南沙历史文化保护利用的探索性思考

南沙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其改造发展经历了几代人的努力,如今迎来了新时代面向世界的重大发展机遇。通过借鉴大湾区及世界其他城市成功做法,本文试图对《南沙方案》落实过程中的历史文化保护利用提出若干探索性概念,以作参考。

1.“群策+依法科学决策”,提升历史文化保护利用长效谋划执行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充分发挥亿万人民的创造伟力。”历史由人民创造,对历史的保护必须倾听人民心声。建立广泛而高效的咨询问效机制,对重点保护对象和矛盾突出的问题,可开通“点对点”咨询应答服务,涉及居民切身利益问题没有最终找到解决方案之前,决不强行执行。坚持好群众观点、发挥好首创精神,调动居民和利益相关人的参与积极性,激发大众智慧,问计于民、群策群力,团结一心保护好珍贵的文化遗产。充分吸收各方意见,针对性制定意见反馈报告,融入《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见》的贯彻执行,编制好广州和南沙的具体实施措施,推动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在法治化轨道高效运行。加强顶层设计,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结合城市规划、土地使用、道路交通、商业布局、生态文明等一体统筹,将对城区历史文化的保护融入经济社会方方面面。加强长远谋划,遵循“微改造”的“绣花功夫”理念,坚决杜绝大拆大建,贪大求全。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体统筹、分段规划、持之以恒,接力做好南沙的经济发展与历史文化保护传承。

2.“人才+全民意识升级”,营造全社会参与保护的良好氛围

历史文化保护利用,需要各方面的专业人才。近年来,广州在吸引人才方面作出了卓越的努力,特别是以香港科技大学(广州)落户南沙为代表的合作办学项目,有效集中了优势资源,提升了广州在人才培养方面的竞争力。值得一提的是,港科大(广州)除基础科学外,仅保留了包括城市治理与设计在内的少数专业,可见其对城市规划治理人才培养的重视。要加强对文化保护重要性的宣介,培养本地居民的文化自信,发掘保护包括咸水歌、麒麟舞、香云纱等在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和接班人,引导大众珍惜民俗,自觉加入到保护传承的行列里来。利用组织、参与职业技能大赛等契机,培养传统手艺后备人才,传承大国工匠精神。通过唤醒全民保护意识,织起全民防护网,有效降低遗址、文物遭到破坏的风险,切实增强预警能力。探索“政府总设计+企业微设计”合作模式,由政府总体上把关,限定遗产文物改造框架范围,保留进行行政干预的权力;对商业价值较高的地段、区块,公开举办设计规划大赛,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设计和精英营销团队竞争,让优秀历史文化在现代甚至超前的设计理念中活化再生。南沙在各类人才集聚和全民素质提升相互促进下,能够充满底气将自身文化品牌推向国际赛场,打造在全球范围内具有鲜明特色的城市典范。

3.“创新+品牌塑造”,将历史文化印在南沙闪亮名片之上

光看高楼大厦,城市与城市之间几乎没有本质区别。树立一座城市特质的,是历史文化。单纯追求发展速度、经济数据、楼层高度,而忽略文化价值和精神内核的提炼塑造,是导致 “千城一面、万楼一貌”的原因。可视情建立历史文化保护利用工作机制,必要时可组建专门的工作部门,建立顾问专家库,专家库成员可以是历史学专家,也可以是非遗传承人,还可以是村镇中具有威望的长者。按照应保尽保原则,分门别类建立历史文化资源库,列出责任分工清单,做到底数清楚、责任清晰、各司其职。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网络数字传播紧密结合,融入景观、服饰、歌舞、影视、戏剧各艺术门类,结合短视频、动漫、直播、新潮设计等形式,探索青年人乐于接受、大众喜闻乐见的传播方式。冼星海写给母亲的咸水歌《顶硬上》,其歌名的意思就是,事到临头,只能够拼着命上去干。“顶硬上”的精神,是疍家人不惧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写照。后来这首歌也升华为鼓舞军心,激发战斗意志的革命歌谣。音乐人萨顶顶用粤语和独特的音色演唱过一首《咸水歌》。这首结合了现代乐器和流行元素的新渔歌,以一个疍民母亲叮嘱孩子乖乖长大的话语,流露出了水乡劳动人民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盼与信心,歌曲曾一度具有较高传唱度。历史与当代社会生活之间,一定能找到最佳平衡点,一定可以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中讲好南沙故事,打造出一系列高识别度的南沙名片,塑造全方位、立体的、崭新的城市形象,让更多的人认识南沙、爱上南沙、扎根南沙。

4.“科技+动态监测”,用高新技术为历史文化传承保护赋能

南沙正致力于打造新兴科技和产业高地。可探索利用大数据、物联网、AI科技、VR、无人机3D建模等技术,对历史遗产和民风民俗进行数字化构建,可运用于常态化监测,也可结合影视、电竞等打造沉浸式体验平台。借鉴《如果国宝会说话》《雄狮少年》等较为成功的以新技术讲历史的方式,或引进大型影视、动漫、电竞开发公司,为南沙量身定做全方位文娱传播平台,打造岭南“国潮文化”“民族品牌”孵化基地。应建立专业评估监测机构,开展定期巡查评估,建立不可移动遗产“微损害”预警机制,全时、全地跟踪掌握文化保护状况。加强意识形态领域把控,传播正统文化,弘扬中华文化主旋律。全面兼顾古代的、近现代的,以及当代的文化瑰宝,深入挖掘革命红色文化,建立贯通古今的全系列旅游项目;高度重视南沙开放建设过程中的创新、创业历史留存,建立南沙创新创业博物馆、高新技术体验馆、规划展览馆等新时代改革开放展示集群,真实、立体、全面展现历史中的南沙和新时代南沙风貌。

5.“湿地+都市慢生活”,致力于打造全域生态、旅游、宜居典范

以人民为中心是历史文化保护的核心理念,持续改善民生是民族遗产活化利用的根本目标。充分利用南沙冲积平原地貌特征,围绕“水乡文化”,以南沙湿地公园为蓝本,打造宜居、宜游生态家园。在南沙高科技产业高速发展的同时,探索搭建集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海滩乐园等一体统筹的都市“节拍器”,倡导轻松、惬意、张弛有度的都市慢生活,全面提升生活品质。探索咸水歌、香云纱等文化遗产利用在老龄社会的拓展运用,发挥老年人技艺优势,培养“老有所长、老有所乐”的文化社区。借助《广州市南沙区创建广东省全域旅游示范区实施方案》东风,立足培育旅游品牌、打造邮轮商圈、优化旅游业态、推动“旅游+”融合、发展乡村旅游等五个方面推动产业融合,努力实现旅游业现代化、集约化、品质化、国际化,最大限度满足大众旅游时代人民群众消费需求的发展新模式,构建全域旅游产品体系,开创南沙全域旅游发展的新局面。牵头联动东莞、香港、澳门、深圳、珠海、中山等湾区城市,深入挖掘中国近代史开端大事件“鸦片战争”的深刻启示,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主题,以海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为主导,促进文旅融合发展,推动粤港澳三地文化共融的大湾区海防遗址国家文化公园规划建设。同时,可与大湾区沿线城市共同打造集航海文化、海防文化,以及消费休闲、沙滩运动、美妆美食等一体贯通的红色旅游、沿海旅游路径,打造世界级滨海文化旅游新标杆。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人民出版社,2022.

2.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2021年11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OL].新华社,2021.

3.国务院:《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OL].中国政府网,2021.

4. 中国共产党广州市第十二届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中国共产党广州市第十二届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决议》(2022年9月22日中国共产党广州市第十二届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N].《广州日报》2022.

5.任果:《番禺县志》[M].(清)刻本,清乾隆39年(1774).

6.何超琼:《澳门历史城区的保护》[J].《北京观察》,2019.

7.丁凡、屈张:《以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为特征的城市更新探析——以新加坡河的再生为例》[J].《建筑与文化》,2021.

8.江珊:《南沙: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OL].南方财经全媒体,2022.

作者:市委党史文献研究室 龚舟

(编辑: 广州网 龙煜)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