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

政务信息 宣传教育 政工论坛

构建高校舆情应对工作多维立体体系探究(2023年12月)

www.guangzhou.gov.cn2023-12-25 09:00:00来源: 中国广州网

【内容摘要】随着互联网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的普及,高校大学生通过互联网获取和接受外界新鲜事物和最新信息能力很强。互联网使大学生打破信息屏障,通过微博、微信、抖音等网络平台快速获取信息,开阔视野,同时繁冗复杂的网络舆情信息时刻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舆情应对工作带来了严峻的挑战。高校应积极通过全过程建立舆论引导机制、全链条构建舆情应对体系、全方位保障舆情应对队伍,构建起高校舆情应对工作多维立体体系,从而更加科学、及时、有效应对舆情,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能,培育新时代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舆论引导;舆情应对;多维立体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随着互联网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的普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利用好互联网工具,针对校园舆情应对工作,积极探索构建舆情应对多维体系,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为党和国家培养更多优秀的新时代接班人。

一、高校舆情应对工作的重要意义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首先要把握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高校要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将牢牢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加快推进高质量发展。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 )发布的第5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为10.51亿,其中青少年占30.5%。这显示互联网的发展已经对大学生群体的行为意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与此同时,大学生对舆情事件存在好奇心理、从众心理、求异心理,但是缺乏社会经验和理性的明辨思维,对负面舆论免疫力不够高。高校舆情引导方法有限,舆情应对工作处于被动状态,这一定程度上对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有效做好高校舆情应对工作,着力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日益成为高等教育学界关注和探讨的重要课题。

二、高校舆情应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大学生网民信息交互频繁,产生了不少复杂的高校舆情事件。然而高校舆情治理能力不足,舆情治理工作中的理念、制度、技术等方面仍有改进的空间,需要我们探索适应新时代高校舆情应对的新路径。

(一)高校的媒体平台的舆论引导能力偏弱。

虽然高校掌握了官方微博、微信、抖音、新闻网等校园媒体平台和信息资讯,但因其引导对象的特殊性和引导环境的复杂性,在开展舆论引导工作中,面临重视不足发声缓慢、话语权缺失、导向不明确等困境。例如大部分的高校在拥有丰富的校园宣传资源的条件下,校园官媒在主题策划、思想宣传和舆论引导上却比较偏向于国家的大政方针以及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等内容,新闻舆论话语体系不够贴近大学生。报道发布内容过于强调接“天线”,而忽视接“地气”的内容,就容易使大学生失去阅读兴趣[1]

(二)高校舆情应急处置能力薄弱。

目前国内外一些网上群体性事件往往在持续发酵后,严重影响了我国大学生的价值观构建和是非判断能力。复杂多变的网络环境要求高校舆情应对工作应具备合理迅速的应急思维、及时的预警系统以及完整有效的应急机制。但目前部分高校应急处置能力薄弱。一方面,对网络舆情的认识不科学,简单直接地将舆情放在高校日常事务管理的对立面,用“围追阻截”的方式消除舆情。另一方面,舆情搜集、处理、研判等系统薄弱,特别是监测到网络舆情后,处理舆情的手段缺乏,事后恢复工作不能有效跟进。

(三)高校舆情应对队伍难于管控舆论新变化。

目前校园网络舆情突发性强、涉及面广、影响性大。高校需要建立一支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能够充分了解高校师生的主流思想的网络舆情治理队伍,利用互联网平台积极有效的开展网络舆论引导和应急处置。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促进了信息交流和传播,也给高校舆情应对带来了挑战。目前,高校舆情应对队伍缺乏网络建设、新闻传播、心理辅导等知识,对国内外重大、敏感事件的研判能力不强,舆论引导意识薄弱,舆情应对经验不足,无法及时应对处置舆情事件的不断发酵[2]

三、构建高校舆情应对工作多维立体体系的对策建议

面对舆情应对工作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高校应积极创新研究方法,强化实践实证,通过全过程建立舆论引导机制、全链条构建舆情应对体系、全方位保障舆情应对队伍,构建起网络思政视域下高校舆情应对工作多维立体体系,从而更加科学、及时、有效应对舆情,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能。

图1 高校舆情应对工作多维立体体系

(一)全过程建立舆论引导机制。

第一,打造主流舆论矩阵。一是积极开通官方微信微博、强国号、抖音号等媒体平台,将思想政治教育深入贯彻到青年学生学习、生活、工作等各个领域;二是广泛与各类媒体建立良好互动关系,搭建媒体合作平台,实现以网络为载体的多方联动,形成聚合效应;三是高校宣传工作者发挥微博微信、抖音、B站等作用,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多声部”的主流舆论矩阵。

第二,创作网络文化精品。一是充分依托校史展览馆、党史学习教育时代报告剧等,打造特色品牌;二是构建校园网络办事大厅等手段打造“互联网+校园服务”模式,满足学生学业规划、职业发展、心理辅导等各方面的需求;三是结合大学生不同需求,开展网络志愿服务、文创达人评选、网络文明大会等文化活动,打造有利于全体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高校网络活动品牌项目。

第三,强化舆论引导。一是舆论引导工作需要充分运用网络建设、新闻传播学等方面的知识,把握学生发展规律;二是利用官方媒体平台或者自媒体平台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信息互动,使其言论和意见对学生的说服力更强;三是善于利用学生资源,指导优秀学生干部或学生党员参与到媒体运营和舆论引导工作,培养其作为学生舆论领袖,发挥朋辈影响力[3]

(二)全链条构建舆情应对体系。

第一,创新网络舆情预防措施。把高校网络舆情疏导工作纳入到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素养意识,加强大学生网络文明和网络道德教育,提高他们的政治敏锐力与洞察力[4]

第二,强化网络舆情监测预警机制。利用舆情监测服务系统意见收集平台和网络评论员队伍,加强对网络舆情等有关信息的收集、分析、判断和监测,实时满足大学生的“信息食谱”。

第三,科学研判网络舆情信息。对舆情报告反映的情况及时查核真伪,迅速启动应急处置预案,召开网络舆情研判会议,研究制定应对措施,并注重周密谋划,妥善处置。

第四,及时有效应对处置。对于一般舆情要及时转涉舆情单位分办、纳入学校舆情动态报送、汇总同类问题一并回应等方式处置,对于较大舆情要及时转至相关涉舆情单位处置,并及时向上级报告,对于重大舆情要采取最快捷方式,即时通报涉舆情单位,并及时向上级报告。

第五,做好舆情事后做好恢复事宜。要继续收集跟踪舆情,保持与首发信息人的沟通,妥善做好善后工作;四是针对舆情危机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及整个舆情事件的处置情况、经验与教训进行总结。

(三)全方位保障舆情应对队伍。

第一,加强队伍建设。一是成立网络舆情应急处置领导小组,统筹、协调、监督网络舆情处理过程中涉及的各类问题;二是各学院应高度重视网络舆情的重要性,应切实做好师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三是要充分发挥网络评论员队伍重要作用,为网络舆情信息的收集、研判,以及更为重要的网上正面引导提供坚实的群众基础。

第二,注重学习培训。一是通过网络平台达到行为干预,控制高校网络舆论方向;二是定期邀请舆情专家,以线上线下多种形式开展专业辅导和交流,不断提高政治敏锐性和政策把握能力,增强舆情应对基本功;三是坚持在实践中总结学习,把舆情引导工作扩展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为高校舆情引导提供坚实的基础。

第三,完善考核保障机制。一是建立网格化管理模式,结合工作人员自身本职工作,按月完成一定数量的网络评论任务,不断提升工作责任意识;二是高校在校党委的统一领导下,进行集中选拔、培训上岗,并对舆情应对队伍工作完成情况进行系统考核;三是建立舆情应对队伍建设资金支持和人员保障制度,鼓励优秀的师生积极参与到舆论工作中去。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之下,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也在不断地丰富,信息获取的渠道更加多样化,获得信息交互性强,这些特征也为高校的舆情应对工作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因此,高校要积极创新和探索舆情管理的方式以及渠道,不断优化“三全”举措,逐步完善高校舆情应对工作多维立体体系,充分发挥高校在舆情应对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引导作用,全力培育新时代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俸燕珍. 习近平新闻舆论观视域下高校新闻舆论引导能力建设研究[D].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2021.DOI:10.27049/d.cnki.ggldc.2021.000672.

[2]陈跃培.全媒体时代高校舆情治理策略探微[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1,39(05):74-78.

[3]孔璞.新媒体环境下高校舆情管理和舆论引导探索[J].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33(02):37-39.DOI:10.16220/j.cnki.cn13-1248/g4.2020.02.012.

[4]黄萍,强劲,刘倩.自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管理与疏导对策研究[J].今传媒,2020,28(12):14-16.

作者:广州大学党委宣传部 李振

(编辑: 吴嘉祺)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