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

精彩广州 相约广州 文化演出

广州粤剧院 出人出戏出佳作 70年征程创造无数辉煌

www.guangzhou.gov.cn2023-09-18 16:54:37来源: 广州日报

“盛世梨园焕新辉——广州粤剧院(团)成立70周年晚会”现场

欧凯明、田磊共同呈现京剧《龙凤呈祥》·粤剧《赵子龙催归》

陈涌泉

季国平

崔伟

王馗

广州粤剧院新址

9月16日晚,“盛世梨园焕新辉——广州粤剧院(团)成立70周年晚会”在广州粤剧院内的红线女大剧院隆重上演,并同步拉开建院70周年系列活动序幕。

广州粤剧院走过了70年不平凡的历程,代代粤剧人立志于将“南国红豆”繁荣发新枝,传承岭南文脉,在当代广东戏剧乃至中国戏剧发展史上镌刻下辉煌的印记。

70年开启新征程,广州粤剧院将在粤剧传承保护、精品创作、人才培养、体制创新等方面持续发力,打造更多展现时代气质和岭南风情的精品力作;如今乔迁珠江新城,广州粤剧院以新址为新起点,激发创新和创造活力,让粤剧艺术在新的高度助力广州文艺事业和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张素芹

通讯员文瑶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杨泽彬

建院70周年系列活动剧目展演、艺术访谈纷至沓来

9月16日,“盛世梨园焕新辉——广州粤剧院(团)成立70周年晚会”上演,除现场观众,20万人次的全球戏迷通过网络直播观看了本场演出,一同分享广州粤剧院这个粤剧殿堂70周岁的喜悦。当晚,“广州粤剧院成立70周年”话题登上抖音热搜榜前十,440多万人次用户参与了话题互动。

本台晚会由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指导,广州粤剧院主办,特邀国家京剧院、北方昆曲剧院、西藏自治区藏剧团、广东粤剧院、广东汉剧院、广东潮剧院、陆丰市正字戏传承保护中心、海丰县西秦戏艺术传承中心、海丰县白字戏艺术传承中心、广东舞蹈戏剧职业学院粤剧学院共同参演。

舞台上,来自广东省内外的9个剧种汇聚一堂,12位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领衔演出。其中最为瞩目的是昆曲、藏戏、京剧与粤剧四大世界非遗剧种以剧目融合的方式同台演出。

晚会以庆祝广州粤剧院成立70周年为契机,创造平台让多剧种深入交流,互相学习借鉴,营造戏曲共同繁荣的文化环境,助力广州加快建设成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美誉度的国际演艺中心。

晚会上还举行了“盛世梨园焕新辉——广州粤剧院(团)成立70周年系列活动”启动仪式——精心筹备的优秀剧目展演、艺术访谈等活动陆续登场。

其中,优秀剧目展演立足广州,以红线女大剧院、江南大戏院、南方剧院为演出基地,辐射香港、深圳、东莞、中山等多个城市,计划演出30余场,《关汉卿》《睿王与庄妃》《文成公主》等一系列重磅好戏将纷至沓来。

“赓续七十展芳华艺术访谈”以人物访谈的形式邀请卢秋萍、倪惠英、卜灿荣等多位著名艺术家,讲述与回顾广州粤剧院建院70年的风雨历程,访谈以网络直播的方式进行,与全球戏迷一同分享建院70周年的喜悦。

大咖寄语

陈涌泉(中国戏剧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

前程似锦,祝愿粤剧艺术更加繁荣璀璨

粤剧艺术驻守岭南,辐射全世界,不仅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更是联结全世界华人的一个重要纽带。广州粤剧院是“传承、革新、发展”粤剧文化的代表性剧院,70年来肩负着在粤港澳大湾区乃至世界范围弘扬岭南文化的使命。剧院高度重视剧种的传承发展,薪火相传、赓续血脉,走出了众多德艺双馨的艺术大家。同时,剧院充分发扬传统粤剧艺术的精髓,承上启下,留下了一批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粤剧经典佳作。

希望广州粤剧院今后继续坚持守正创新,传递好粤剧艺术的接力棒,前程似锦,佳作迭出;祝愿粤剧艺术更加繁荣璀璨,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做出新的贡献!

季国平(中国戏剧家协会顾问,国际戏剧协会副主席)——

再接再厉,为开创粤剧繁荣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有海水的地方就有华人,有华人的地方就有粤剧。广州粤剧院是粤剧代表性剧院,在中国戏剧界有着重要地位。特别是一代粤剧大师红线女独领风骚几十年,培养了一代代粤剧新人,创作演出了大量优秀剧目,在国内外有着深远的影响。新时代以来,广州粤剧院人才辈出,新作不断,好戏连台,声誉日隆。

我期待,广州粤剧院以成立七十周年为新的起点,再接再厉,再创辉煌,为助力广州打造国际演艺中心和世界粤剧文化中心,为开创粤剧繁荣发展新局面做出更大的贡献。

崔伟(中国剧协原秘书长,中国京剧艺术基金会副理事长、秘书长)——

不辍耕耘,谱写出不负时代的新华章

广州粤剧院承载着深厚的岭南文化传统,奉献出灿烂的粤剧艺术辉煌,也肩负着新时代传统文化繁荣兴盛的光荣使命。

广州粤剧院迎来了七十周年,也乔迁位于珠江新城的新址。相信粤剧艺术家一定会在这座新的粤剧殿堂,踔厉奋发,不辍耕耘,使前辈留下的艺术风采焕发出无愧前人的新辉煌,让广州粤剧院和粤剧的迷人魅力谱写出不负时代的新华章!

王馗(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所长、中国戏曲学会会长)——

把握新机遇,让古老的粤剧常演常新

广州粤剧院在其七十年的发展历史上,名家辈出,佳作林立,辉煌的艺术成就成为当代粤剧艺术实践的重要组成内容,也让粤剧数百年积蓄的文化品格不断地与时俱化,成为当代广州城市文化的底蕴所在。

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广州粤剧院以崭新的艺术风貌,饱满的艺术干劲,开始新址运营,这必然会让古老的粤剧常演常新,开创出属于广州、属于世界的新局面。期待广州粤剧院把握新机遇,创造新辉煌!

传承创新果硕花繁

2023年是广州粤剧院(团)成立70周年。70周年风雨征程,广州粤剧院在艺术创作、人才培养、挖掘传统、推广普及、服务社会等方面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对推动粤剧传承发展、促进城市文化综合实力高质量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广州粤剧院(前身广州粤剧工作团)成立于1953年2月。粤剧大师白驹荣、薛觉先、靓少佳是粤剧院的奠基人,红线女是艺术总指导,他们为粤剧留下了宝贵的艺术财富。

其后数十年间,应时代发展之需多番调整改制。2009年6月25日,由广州粤剧团、广州红豆粤剧团组建而成的广州粤剧院正式挂牌成立。

广州粤剧团是在原广州粤剧一团的基础上,经调整充实一批中青年艺术骨干后于2001年6月重新组建。创作演出了众多优秀剧目,如《三脱状元袍》《睿王与庄妃》《土缘》《花月影》《三家巷》《碉楼》《鸳鸯剑》《汉高祖刘邦》《花笺记》《清水河畔》等。

广州红豆粤剧团由著名粤剧大师红线女创建于1990年,担负着继承和发展马师曾、红线女流派艺术的任务。排演了一批马、红代表剧目《关汉卿》《刁蛮公主戆驸马》《搜书院》等,同时亦创作排演了《刑场上的婚礼》《南越宫词》《孙中山与宋庆龄》《红的归来》《文成公主》《初心》《梁启超》等优秀新编剧目。

红派艺术代表粤剧旦角艺术最高成就

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大师红线女开创了中国粤剧史上花旦行当中影响最大的唱腔流派之一——红派艺术,代表着粤剧旦角艺术的最高成就。

1956年,马、红二人携粤剧《搜书院》赴北京展演,为粤剧赢得“南国红豆”美誉。《关汉卿》首演于1958年,上海《文汇报》曾以“满城争说关汉卿,一曲难忘蝶双飞”为标题盛赞《关汉卿》的艺术成就。剧中的《蝶双飞》一曲由田汉作词、红线女演唱,被称为“田词红腔,一曲难忘”,成为红腔的代表名曲之一。

20世纪90年代,担任广州红豆粤剧团团长和艺术总监期间,红线女向郭凤女、欧凯明、黎骏声、苏春梅等人亲授了《关汉卿》《搜书院》《刁蛮公主戆驸马》《苦凤莺怜》等脍炙人口的红派经典剧目。当前,这些经典剧目都被广州粤剧院完整地传承下来,成为“看家戏”“吃饭戏”。

创编演出数百部不同题材作品

作为全球传承、弘扬、发展粤剧艺术的专业性龙头单位,广州粤剧院集粤剧表演、文艺创作、剧场经营、艺术培训于一体。在70年的发展历程中,广州粤剧院创编演出了数百部不同题材的传统戏、新编历史剧和现代戏,精品剧作,果硕花繁,其中《三脱状元袍》《白燕迎春》《土缘》《刑场上的婚礼》《三家巷》《碉楼》等剧目分别获得“曹禺戏剧奖”、“文华大奖特别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等国家级奖项;粤剧电影《刑场上的婚礼》《南越宫词》分别斩获第33届最佳戏曲片提名奖、第34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戏曲片奖;《碉楼》《花笺记》《初心》《梁启超》《文成公主》等获得国家艺术基金项目资助,为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展现时代进步风采做出积极贡献。

涌现11位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

粤剧传承与创新,人才是关键。广州粤剧院先后涌现出一大批优秀表演、音乐、编导和舞美人才,截至目前,已有欧凯明、陈韵红、倪惠英、梁耀安、梁淑卿、黎骏声、曾慧、崔玉梅、吴非凡、苏春梅、李嘉宜(以获奖时间为顺序)等11位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目前,广州粤剧院有1人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14人为省、市两级非遗传承人。

粤剧事业的繁荣发展离不开一代代粤剧工作者的积极贡献。截至目前,广州粤剧院在粤剧艺术领域从艺30年以上的工作者近200人。9月16日的晚会上,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向卢秋萍、倪惠英、蔡孝本、卜灿荣、关振东、陈少梅、郭英伟、苏志雄、潘瑞华、孙业鸿等从艺40年以上及一批从艺30年以上、为广州粤剧事业做出贡献的粤剧艺术工作者代表颁发荣誉证书。

广州粤剧院多次代表国家、省、市出访海外演出,参加大型对外艺术交流活动,为扩大粤剧艺术在全球范围的影响做出巨大贡献。此外,粤剧院还长期坚持文化惠民,送戏进校园、社区、乡村。

以70周年为新起点,广州粤剧院在新征程上将继续创作更多优秀作品,用文艺的形式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广州粤剧院新址

尊重历史文脉,结合时代元素

70岁的广州粤剧院也迁入了位于珠江新城的新址,“南国红豆”将焕发新枝。9月16日庆典演出开始前,很多观众在剧院前拍照“打卡”。夜幕中的广州粤剧院,像灯笼,像红豆,像被薄纱包裹着一样,玲珑剔透。

由此,除了南方戏院、江南大戏院两个演出基地,广州粤剧院有了新的艺术殿堂。广州粤剧院内有红线女大剧院(1200座)和红豆厅(500座)两个剧场,大小剧场巧妙采用地上地下互相垂直叠加的关系布置,满足广州粤剧院表演需求的同时,也能够满足其日常独立使用需求。

当初在竞标阶段,广州市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从近30家竞标单位中脱颖而出,是因为他们更多地考虑了“因地制宜”。“广州粤剧院地处珠江新城东片区,周边高楼林立,用地面积不大,与岭南建筑大师莫伯治院士设计的红线女艺术中心毗邻,因此我们对项目建筑风格的定位为,吸纳传承红线女艺术中心的建筑风格、外观元素、建筑符号,风格保持一致,形态融为一体。”广州市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副院长白帆介绍。

因此,广州粤剧院项目在靠近红艺中心的西南角进行退让,共同围合出一个公共性的粤剧文化广场。景观进行统一规划设计,采用曲线肌理与红艺中心相呼应。“整体的线条是从红艺中心一直延续过来,宛如粤剧花旦挥舞的水袖般柔美飘逸,裙楼形体从底端逐渐收缩。”白帆说,“位于前方的剧场才是项目的主体,和红艺中心有一种呼应,整体界面像波浪一样有所起伏,尊重历史的文脉,有历史的承接感。”

以“凤冠霞帔”为设计理念

广州粤剧院以“凤冠霞帔”作为设计理念,以粤剧表演中正印花旦所佩戴的精美头冠服饰作为设计灵感,将凤冠端庄绚丽的艺术元素提取出来,应用到方案形体及立面设计中去。

广州粤剧院一大一小两个剧场的设计主题都围绕着粤剧的历史展开。“红线女大剧院取意于粤剧美称‘南国红豆’,剧院内墙面有颗粒点点的闪光红豆,唤醒大家的记忆,天花是星星点点的造型,座位也是红色的,整体的场内色调让演员和观众都感觉很温馨舒适。”白帆说,“小剧场红豆厅在墙面引入了红船船帮的造型,让人们产生对粤剧的认同和回忆。”。

尤值一提的是,广州粤剧院新址与西邻的1998年建成的红线女艺术中心在三层通过连廊连通。对此,广州市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第三建筑设计院原创方案工作室主任杨涛表示,这是“串联粤剧古今的时空隧道”。“这个连廊在功能上实现了观演、展览、交流资源的配置共享,同时也为公众提供了一条串联广州粤剧院及红艺中心的时空脉络。”杨涛说。

意在打造成为振兴粤剧的发展基地和世界粤剧文化中心的广州粤剧院,融传统与现代元素为一体,成为广州市文化新地标,助力粤剧的传承和发扬,有效提升城市的独特魅力和文化内涵。“我们希望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能够喜欢粤剧,传承粤剧文化精神。”白帆说。

(编辑: 吴嘉祺)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