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

新闻动态 媒体评论

别把“技能交换”太当真

www.guangzhou.gov.cn2023-07-04 16:58:01来源: 广州日报

老铁,交换你的“十八般武艺”不?在社交平台上以“技能交换”为关键词搜索,会出现大量此类形式的帖子,网友互相匹配需求、建立互助学习关系,进行线上、线下不定期教学。这是当下年轻人群体中流行的一种新学习、社交方式。(7月3日《北京青年报》)

技能交换,其实是一种另类的“以物易物”——将我会的技能传授于你,来换取我不会的技能。乍一看,这种学习方式似乎很熟悉。细一想,这不正是当年班主任分配座位的“套路”吗?让成绩互有偏科的同学当同桌,促使两人相互取长补短。当然,调侃地说,当年班主任分座位的方式,多少有点“一厢情愿”的意思。相比之下,如今以自发自愿为原则的技能交换,可能更加高效且有趣。然而,这种互为师生的学习方式,真的可以低成本实现“1+1>2”的价值交换效果吗?这还得辩证来看。

不可否认,基于兴趣与需求找到志同道合的小伙伴,再通过“前辈带后辈”的传授方式来实现互相“点亮”技能,这种既有社交属性,又有相互督促性质的技能交换,确实让人眼前一亮,也能带来更多技能之外的收获。比如,能拓展社交圈,增添生活乐趣等。

但是,这一切的前提是交换双方能够实现有效匹配,即“找对人”。这只是第一步,就已难倒不少人。此前更有圈内人自嘲比“找对象”还难,其难就难在匹配的过程中要实现技能的供需对等,不仅需要花费大量的沉没成本,而且在兑现交换时还面临诸多不稳定因素。说到底,技能能否交换成功,主要还是概率问题。这种情况下,将技能交换当作娱乐消遣尚无不妥,若盲目迷信反而可能事倍功半。

事实上,技能交换并非新鲜事物,早在十几年前的网上就已风靡一时,近些年更因其独特的社交方式,在网络上热度不减。可这也从侧面印证了技能交换的局限性——重社交而轻技能。当前,大部分技能交换,一般集中在专业难度较低的事项,多数以兴趣爱好交流为主,而专业性强、耗时长、难度高的技能交换,实则凤毛麟角。

技能交换看似有武侠小说里交换武功的浪漫,但也要清楚地认识到,要精通某项技能,只靠交换是换不来的,除需要更为专业的指导之外,更为关键的是自身潜心钻研。正所谓,师傅带进门,修行靠个人。系统学习一门技能,归根到底需要时间、精力来交换。

(陈文杰)

(编辑: 广州网 龙煜)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