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

政务信息 宣传教育 政工论坛

浅谈打造小学有深度有高度有温度的道德与法治课程

www.guangzhou.gov.cn2021-06-30 13:00:00来源: 中国广州网

【内容摘要】“办好思政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作为小学思政课的核心课程,道德与法治课程承载着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担任这门课程的思政老师,要播种民族精神,培养学生成为能够以正确的眼光去看待世界,能够在成长的过程中健康、阳光地看待学习、生活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因此,打造有深度有高度有温度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十分必要。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新课改的要求和目的抓准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核心素养,对教学方式进行创新,通过一系列优化的教学手段来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充分实现课堂教学与生活实践的结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能够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树立起正确的道德法治观念,获得全面发展。

【关键词】有深度;有高度;有温度;小学道德与法治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3月18日的思政教师座谈会上明确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作为小学思政课的核心课程,道德与法治课程承载着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道德与法治课程除了关注学生的品德教育以外,还强调了法治观念的渗透,体现了国家对基础教育阶段法治教育的重视,与当前我国建设法治社会的蓝图高度相符,因此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思想观念,培养和增强学生的法治意识,使小学生树立正确的法治信仰,是目前在小学阶段开展道德与法治课程中非常重要的内容。我们只有摒弃传统教学的弊端,抓住该学科的核心素养,结合新时代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注重创设情境融入实际的生活因素,在道德与法治教育中融合情感教育,对学生的思想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才能打造有深度有高度有温度的道德与法治课程。

一、打造有深度有高度有温度的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要性

道德与法治学科是为小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小学生处于人生发展的初期阶段,此时正是他们奠定价值观念的最佳时期,这门课程主要是以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为引领,让小学生能够了解法律知识,遵守法律法规,严格规范自身行为,学会采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合法利益,使他们能够从小就具有社会意识、爱国意识等。因此,每一位道德与法治课老师的使命就是要打造有深度有高度有温度的课堂,让小学生可以在道德与法治学习中建立起明辨是非的能力,学习优秀品质,形成健全的品格与人格。

(一)打造有深度有高度有温度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是课程的内在要求

小学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除了让学生了解基本的道德观念以及法律知识外,还需要他们从思想上内化正确的价值观,因此,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教师要教得有深度,既要利用好教材,又要跳出教材,为学生对知识的体验、感悟、内化提供一个有益环境,使得他们更加深刻理解教材内容,高度增强道德与法治意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进而在日常生活中自觉践行良好的行为,这也是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最终目的。

(二)打造有深度有高度有温度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满足了学生发展的内在需要

小学生相对来说年龄尚小,缺乏人生经验,明辨是非的能力还需要加强,容易犯一些错误。打造有深度有高度有温度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可以增强学生的是非观念,形成正确的三观,完善的人格,健康和积极的心态,为他们的人生发展产生积极作用。

(三)打造有深度有高度有温度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是新课改的要求

目前我们的课堂教学质量逐渐提高,但是还有一些教师守着老旧的教学方法,教学理念没有与时俱进,使得课堂教学像一潭死水,无法满足新时代的教学要求。由此可见,打造有深度有高度有温度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才可以突破课程的发展瓶颈,满足新课改的要求,提高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质量。

二、目前道德与法治课程存在的问题

(一)固化老旧的教学模式

一些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没有与时俱进的思想,不主动学习,固守传统的教学模式,没有习得新课改的精髓。这些教师在教学中按照教材内容照本宣科,课堂教学以问答为主,教师与学生缺少互动,教学形式单一,没有活用多种教学形式,设计的教学活动没有任何温度可言,致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低下。

(二)课程的设计缺乏深度和高度

有些教师不重视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认为它没有语数英课程重要,因此没有深入研究道德与法治课的课程标准,没有抓准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核心素养,课程设计没有一点深度与高度,表现在没有对一些重点的知识进行指导,没有带动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生只是被动地学习,容易产生厌烦心理。

三、打造有深度有高度有温度的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策略

(一)抓准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核心素养

教师要抓准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核心素养,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才能打造有深度有高度的道德与法治课程。该学科需要培养的素养众多,最核心的素养主要有如下几点:

1.良好道德品质

培养学生爱国、诚实守信、尊老爱幼、团结友爱等优良的道德意识。例如爱国意识,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爱国主义教育按照由点及面、由近及远、由具象及抽象、由当下及过去的原则,做了这样具体的分布:小学低年级以介绍国庆节及国家标识的内容为主;小学中年级以教授地域文化为主;小学高年级以讲解辽阔的疆域、优秀的传统文化及中华民族近代以来的抗争史、发展史为主。因此,作为道德与法治课的老师,一定要吃透教材,引导作为成长中的小学生,了解国情、传统文化、国家历史包括革命斗争历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低年级对爱国的概念还是比较模糊的,所以老师要告诉孩子们,爱国就是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爱同学、爱父母、爱家乡、爱祖国,只有付出、传递“小爱”才能汇聚成对祖国的“大爱”,爱国不仅是一种情感、信念,更是一种行动。只有建立在充分的认知和了解的基础上,学生才有可能真正激发出持久的深沉的爱国热情。

2.正确法治观念

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知法用法观念,初步形成法律意识,懂得用规则去规范自己在生活中的行为。比如,二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三单元“我们在公共场所”的四篇课文《这些是大家的》《我们不乱扔》《大家排好队》《我们小点儿声》,由班级空间扩大到学生时常进出的真正公共场所,通过对公共财物、公共卫生、公共秩序和公共文明修养四个方面的重点引导,旨在帮助学生养成公共场所所需要的文明行为习惯,并在其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淮南子说过:矩不正,不可为方;规不正,不可为圆。作为教师,通过各种现代化信息手段,利用贴近学生生活的视频或图片,带领学生反思、讨论、交流等活动,让学生认识到“我们的生活离不开规则,我们的生活需要规则,规则是我们的好朋友”,也为法治意识的培养做好铺垫工作。

3.健康生活习惯

培养学生早睡早起、文明卫生、积极锻炼等有益于健康生活的习惯性行为。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让我们的学校更美好》的知识内容时,教师就要注重对学生的社会公德心进行培养,引导学生热爱自己的校园,并能够维护校园的环境。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因此,作为教师,要以身作则,应在日常的校园生活中为学生树立典范,如遇到垃圾主动捡起来,将垃圾分好类等等,学生从教师的身上学习到了良好的行为习惯,这就促进学生一起维护校园的环境卫生。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课程,小学阶段的学生比较好动,教师在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过程中,就要以教学的内容为主体,结合学生的学习特征以及性格特点,为学生设计相适应的实践活动,在《让我们的学校更美好》一课中,我们可以在课前带领学生进行一个垃圾分类的小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制定改进措施;还可以带领学生到校园走一走,弯弯腰把见到的垃圾都捡起来,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注重融入贴近儿童的生活因素

要使道德与法治课程有温度,就要注重融入贴近儿童的生活因素。教师要拓展生活案例的收集途径及筛选渠道,并利用先进的互联网信息技术收集所需的生活案例。与此同时,教师还要运用多种方式开展社会调查,对社会上发生的相关事件进行深入了解,挖掘出其中包含的道德知识。例如在学习了一年级下册《我不拖拉》这节课后,让学生完成一个任务,每一个学生都要制定一份生活计划,如:每天几点起床、几点到学校、几点做完作业、几点看课外书等等,并要求学生要按计划坚持一周,一周之后,教师安排一节交流课,使学生相互谈谈个人感悟。这个任务,可以培养学生成为一个有计划、有行动力的人,不再拖拉。

总之,在新的教育时期下,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师需要创新教育思维方式,建立新的教育模式,不断寻求更有效的教育策略,通过全面研究影响学生学习的各种因素并因材施教,提高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育教学质量,打造有深度有高度有温度的道德与法治课程,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汪玉伟,孙淑娟.如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落实法治教育[J].天津教育,2020(29):82-83.

[2]余润禾.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J].江西教育,2020(27):28.

[3]陈芬.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开放式教学法”[J].基础教育论坛,2020(27):75.

[4]赵桂红.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如何渗透法治教育[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下旬刊),2020(08):192-193.

[5]金钊.试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价值观教育[J].新课程研究,2020(22):19-21.

[6]杜明科.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与法治教育的融合[J].山西教育(教学),2020(06):7-8.

[7]张莉莉.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业评价体系构建[J].基础教育论坛,2020(12):23-25.

[8]庄培芳.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生活化教学[J].西部素质教育,2020,6(07):55-56.

作者:广州市番禺区石碁镇小龙小学曾玉婵

(编辑: 龙煜广州网)

返回首页